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SMC张恩良:双手创效 一心向党

1.JPG

  当遇到技术难题时,张恩良总是第一个冲到车间与同事们一同探讨。

2.JPG

  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是张恩良的心之所向。

3.JPG

  一块块牌匾,让张恩良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4.JPG

  张恩良与同事们研究设计图纸。

5.JPG

  张恩良带领团队不断攻克一个个难关,为中国制造添砖加瓦。

6.JPG

  近20厘米厚的外文书籍,张恩良做了很多的标注。

7.JPG

  一线的车间内,是张恩良最热爱的一片沃土。

8.JPG

  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共完成79个课题项目,培养了21名专业技术人才。

  “我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植根一线,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做贡献……”今年3月的一天,张恩良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

  张恩良,SMC(中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加工技术课课长。1998年,他从机械工业学校中专毕业,怀着“机械制造中国造”的梦想加入SMC(中国)有限公司。如今,张恩良牵头的SMC职工创新工作室获奖无数,从2011年成立到现在,共完成79个课题项目,平均年度效益超330万,为公司培养了21名专业技术人才。

  为挺起大国工匠的脊梁,张恩良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学苦干,扎根一线,一步步踏实自己23年前的想法与期待。他说,“我们不能止于中国制造,还要做到中国创造。”

  23年前的“震撼”他至今难忘

  中国人一样可以做出这样的高端设备!

  “震撼!”1998年,张恩良来到SMC,第一天走进车间,当时的感受他至今难忘。“在机械工业学校学习时,几乎都是手动操作,学校只有一台半自动设备,还是作为展示使用,学生是不可擅自操作的,老师会偶有操作。”张恩良在SMC的车间,看到各种机械手在生产线上游走,产线几乎实现了全自动化,这番景象带给了他巨大的冲击。“当时国内机械自动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感受到了差距,同时也激起了我想要去挑战的心:中国人一样可以做出这样的高端设备!”

  起初,张恩良在各个部门轮岗。那时候,他的同事们大多想进环境干净、工作较轻松的组装部门,但张恩良一心想要留在加工部门。“加工部门有数控机床、机械手等自动化进口设备,能学到很多技术,所以我特想在这个部门干。”于是,张恩良在加工部门轮岗时十分上心,即便只是上下料的简单工作,他依然获得了产线师傅的高度认可。“师傅说我有眼力见儿,不仅自己的活儿干了,这一片其他同事的活儿,能干的我都给干了。”就这样,张恩良如愿留在了加工部门。

  在加工部门,张恩良十分刻苦,从没有正点下班过。“那时候,住在公司宿舍,下班之后就在公司看书,一旦生产线上有设备出现故障还能第一时间解决。”很快,张恩良就熟悉掌握了设备的操作、调试新品、故障处理等技术。

  很快,张恩良就进入到了技术部门,但更艰巨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机械设计方面我上手较快,但电气控制这块儿真的不了解,隔行如隔山,真的要从零开始学。”当时,公司来了一批日本工程师。张恩良心想,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多学习一些技术。不过,交流问题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学!于是,每个周末,张恩良都会乘车到市里学习日语。“那时候的经开区不像现在这样便利,公司周边都是农田,到市里每天只在固定时间有车,一天三班,赶不上就错过了。”即便在这样的交通条件下,张恩良从未缺席过一节日语课。如今,张恩良不仅能用日语熟练地沟通,厚厚的日语工具书上也尽是他做的重点标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新世纪第一届数控技能大赛中,他一举荣获数控加工一等奖。

  用心用情带徒弟他侧重创造

  我多教会一个徒弟,中国制造就多一份力量。

  随着技术愈加成熟,张恩良带起了徒弟,他说:“我多教会一个徒弟,中国制造就多一份力量。”在采访拍摄中,张恩良配合着到公司内的不同点位,每每看到一名徒弟,他便不由自主地教授起来,滔滔不绝。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张恩良十分用心。

  “当时,在与日本工程师交流中,发现他们的讲解方式十分系统,每一步要如何操作都讲得十分细致。于是,我也将这种系统化的教学用了起来。”不仅仅是日常教学,张恩良还特别注重徒弟的个性化发展,“在带徒弟过程中,我不仅仅倾尽所学教他们,我更要注重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不要受限于我。”张恩良笑着说,“年轻人要有新想法,我们不能止于中国制造,还要做到中国创造。”

  一次,张恩良带着徒弟去日本验收设备。那次要验收三批设备、每批三四台,虽然总数不多,但每批设备的位置却相距甚远。“有的工厂现场没有检测设备,我们两个人就带着工件回日本SMC公司,晚上加班测,第二天再背回去。”张恩良回忆着。短短的几天时间,二人从东京到西海岸,又从西海岸到大山里,衣服从冬装换上夏装,又换回冬装,有时凌晨一两点还在工厂里检测设备精度。“那次经历挺难忘的,时间紧、任务重,我跟徒弟在这个过程中都有提高。”回来之后,张恩良就安排徒弟独立设计了一款缸筒自动夹具,并在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党建引领创新路他心之所向

  我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做贡献……

  2011年,SMC职工创新工作室在公司的支持下正式成立。张恩良被委以重任,成为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他带领整个团队走上了“创新之路”。“得知创新工作室成立消息时,还挺激动的,可以跟公司里的技术能手聚到一起,攻克一些技术难题,投入更多精力做一些创新产品,特别有意义。”谈到创新工作室的工作内容,张恩良信心满满,立即打开了话匣子。

  走进创新工作室,成员牛其跃的电脑上是刚刚研制升级的第六代FRL清洗机。“这个设备要研究多长时间啊?”面对记者的问题,牛其跃显得有些得意:“这个不用多久时间,大概两三个月吧。”升级到第六代的自动清洗机只用两三月时间,然而,这个产品第一代研发出来却用了两三年。

  自动清洗机是创新工作室真正意义上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自动化设备。“之前做的大都是设备的加工改善,还有一些自动搬运等小型自动化装置,像这样的大项目,还是第一次。”张恩良告诉记者。这样一台自动清洗机从日本进口大概要七八十万元,设备老化之后还要持续投入费用保养。“现在工作室也有一些技术了,我们能不能自主开发制作一个清洗设备?”怀着这样的想法,自动清洗机就进入了研发阶段。此后,张恩良带领团队不断攻克一个个困难、反复验证,终于成功研制出来了中国创造的自动清洗机。

  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张恩良带领团队不断追求工艺改进,探索更高效、更智能的制造方法,共完成79个课题项目,平均年度效益超330万,为公司培养了21名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创新工作室也获奖无数:2014年,被北京经开区评为首席技师工作室;2015年,在北京经开区总工会、科技创新局的支持下,工作室升级为职工创新工作室;2016年,经开区总工会将该工作室评为劳模创新工作室;2017年,获评新创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工作室;2018年,北京市总工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将其评为高端装备制造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

  随着创新工作室几乎每年都会获得新荣誉,张恩良有了入党的想法:“以前想着把业务搞好就好了,现在工作室里党员人数越来越多,我觉得自己也得思想进步。在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会有更强的号召力,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奉献更多力量。”

  今年3月,张恩良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植根一线,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做贡献……”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