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一颗药丸 百年匠心

  取条、上打板、打条、上搓板、搓条……一遍、两遍、三遍、四遍……眼前的这位身着橙衣的师傅手持自己的“老伙计”重复着一系列操作,一粒粒圆润的药丸随之滚动出来。几遍下来,操作过程中的“橙衣师傅”精气神儿满满。但当她转身离开的时候,却打了个踉跄,徒弟上前,搀扶着她走出房门……

  这是发生在北京同仁堂股份亦庄分厂拍摄现场的一幕。一粒粒圆润的药丸背后,是一位老手工艺人33年的匠人匠心,更是一位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祖孙三代,一个岗

  “我叫郭凤华,爷爷、父亲、我,祖孙三代都在同仁堂工作。从小就总听父亲说‘作为制药人,面对的是患者,一定要做好药、做良心药’,秉持着这样的初心,我走进了同仁堂……”开头提到的“橙衣师傅”就是郭凤华,北京同仁堂股份亦庄分厂“安牛班”班长,同时也是一名老党员。

  1988年郭凤华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加入同仁堂,至今已经步入第33个年头,她已从一名普通的制药工人成长为一名“老手艺人”,也是“非遗”传承人。

  “我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同仁堂古训,用心搓制每一颗药丸。从研配、合坨到制丸,这一系列工序已经重复了成千上万次,但每一次我都用尽全力,不容得一点马虎。”就如同郭凤华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即便今年已经50岁,每当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总是中气十足、掷地有声。因为,33年来,她一直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徒弟的。

  数十年苦练,学艺艰

  “上打板搓条的时候,两手力度要掌握好。”

  “看看两头的粗细度是否一致了,左边粗了点,左手就稍用点力。”

  “感觉差不多了,推!”

  “好,调整一下,不要提起来,原地手擀。”

  “上搓板,速度由慢至快,力度也从小至大。”

  “好,现在我感觉正合适,推!”

  在“安牛班”制丸车间,郭凤华正在教徒弟张菁搓丸。一番操作之后,圆光亮,大小均匀、软硬适中、色泽一致、细腻滋润的药丸就滚落下来。操作过程中,“感觉”这个词被郭凤华反复提及,为了这个“感觉”她苦练了数十年。照着师傅的样子,张菁操练起来,过程中一根药条滑落下来。“刚才搓板不平有一面翘起来了。还是得掌握好力度。没关系,慢慢练,凡事都有火候。”说着,郭凤华想起了自己当学徒的时候……

  搓丸,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父亲在同仁堂是制水丸的师傅,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对传统的手工艺心生崇敬。父亲对于传统手工艺也是十分尊重的,我进入同仁堂的第一天父亲就说‘一定要兢兢业业在同仁堂制良心药,争光谈不上,一定不要丢脸’。”“不要丢脸”,这句简简单单而又朴实无华的话,一直烙印在郭凤华心里。

  入厂没多久,郭凤华就主动拜师,要求学习制丸。此时,她才知道,学习一门手艺有多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按照师傅的建议,郭凤华没有直接搓丸,而是从最基本的给药条刷油学起,为搓丸打好基础。看着师傅的刷油动作行云流水,郭凤华迫不及待试了起来,但刷子到自己手里,却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慢慢来,熟能生巧。”师傅没有苛责,这些安慰的话激起了郭凤华的决心:一定不能给师傅丢人!于是,她在午饭时间练,在车间练,回到家后还要总结反思。终于,郭凤华突破了第一道难关,如愿拿起了她向往已久的搓板,开始搓丸。

  “搓丸看起来工序简单,却实属一个精细活。每一个环节的力度、速度,乃至双手的配合都十分考究,这才能达到药丸‘圆光亮,大小均匀、软硬适中、色泽一致、细腻滋润’的要求。”郭凤华说。

  搓丸工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今,郭凤华搓出的药丸可完美控制在三克,外形圆、光、亮,返工率“零”。这是千千万万次锤炼后的结果。起初,郭凤华搓制出的药丸的重差、外形都控制不好。“学搓丸的时候还是车间的工人,怕自己总搓不好师傅会不教我了,我就趁着中午别人休息的空当,用仿制的药条一遍一遍地练,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能练个10来次。”郭凤华说,“安宫牛黄丸的成分都是十分贵重的药材,不能因为自己搓丸的问题浪费了。”要知道,搓丸对体力的消耗是十分大的,那时候经常练习之后胳膊疼得都拿不住筷子吃饭,但郭凤华却一天天坚持了下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2000年北京市工业系统举办的第九届工人技术比赛中,郭凤华获得手工搓板与机器塑丸两项比赛实操阶段的第一名,并且一直保持着“零”返工的纪录。2016年,郭凤华成为非遗传承人。2018年,“郭凤华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郭凤华收了9个徒弟,张菁就是其中之一。


  药丸三克,责重千斤

  “你看着哈,搓丸门道很多,讲究手劲儿、速度,更要有精气神儿。”工作室内,郭凤华还在指导着张菁……

  “师傅凡事都爱多说两句,不仅仅是教我们搓丸时,还比如说今天上午提醒我还钥匙,特别小的事儿,她都愿意多嘱咐两句。”张菁告诉记者,在师傅身上她不仅学习到了技艺,还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于药条有几条、几克,郭凤华总要记录在册,做到心中有数、不出差错。

  一次,在教徒弟搓丸之后,药条称重时,少了三克。张菁说:“其实我们练习时,都是用的仿制药条,但师傅依旧带着我们翻箱倒柜地翻找,最后在桌子底下找到了滚进去的一颗药丸,这她才放心。”还有一次,工作室搬地方,所有东西搬上车之后,郭凤华自己紧紧抱着搓板到了新工作室。张菁说:“师傅告诉我们‘这板子可是同仁堂的传家宝,定不能在咱们手里有了闪失,以后不论怎么搬家,你们都要抱着这块搓板,不要磕了碰了。’”

  张菁在郭凤华身上还学到了很多。每天早上,郭凤华本可以坐班车到单位之后吃完早饭再上工。但她总是早起半小时,在家里吃早饭,搭班车到单位,在其他同事吃早饭时,她会去取当天工作需要的材料并详细登记。当其他人上工时,材料早已经摆到了桌角。“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我来讲,最直接的就是不忘初心,坚持生产让人放心的‘良心药’。”郭凤华说,“现在,我还希望安宫牛黄丸的传统制作技艺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坚守,传统手工艺代代传

  “学习搓丸难吗?”“难!我刚练了一遍,已经浑身是汗了,特别消耗体力。”

  “那你为什么要坚持学?”“你看,师傅50岁了,刚才拍摄时,她重复了四遍动作,体力早已耗尽,但在操作过程中却丝毫看不出来,只要她拿起搓板,那口气就丝毫不会松懈。因为她对传统手工艺的尊敬,同样她也希望用完美的演绎将安宫牛黄丸的传统制作技艺传播出去。”

  目前,张菁已是入党积极分子,她说,师傅祖孙三代都是同仁堂人,他们是最好的榜样,自己也要坚守初心使命,将传统手工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融媒体中心记者卢金曦/文张磊/摄

  每一颗药丸都要仔细把关,每一颗药丸都凝聚着工匠精神。


  党建引领

3 (1).JPG

  郭凤华用坚守擦亮胸前的党徽。

4 (1).JPG

  一直坚守初心,郭凤华得到多方认可。

5.JPG

  沧桑的手是上万遍搓丸的烙印。


  技艺传承

6.JPG

  郭凤华嘱咐徒弟一定要保护好这块板儿,将它传承下去。

7.JPG

  讲解打板要领。

8.JPG

  师徒互戴手套。

9.JPG

  搓丸是精细活,每一个环节的力度、速度乃至双手的配合都十分考究,才能达到药丸“圆光亮,大小均匀、软硬适中、色泽一致、细腻滋润”的要求。

10.jpg

请扫码观看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