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70%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在北京亦庄
中国民营火箭首次全箭飞行、首次入轨发射成功、首次将商业组网卫星送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首次实现一箭多星发射、首次实现连续发射成功……这些中国民营火箭的第一次突破都诞生在北京经开区。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已聚集航天企业40余家,基本覆盖运载火箭、卫星研制、卫星应用、型号配套、地面设备、技术应用等领域,落地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占全国70%以上,并取得了商业航天领域多个“第一”。
创造多个“第一”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北京经开区企业中科宇航参与研制的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一箭26星”成功发射,实现目前国内最大固体运载火箭连续两次成功发射和商业应用,同时此次发射也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展现出了北京经开区商业航天的硬实力。
早在去年7月,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成功,就突破了6项重大关键技术和13项国内首次使用的技术。发射连续成功标志着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技术状态成熟和可靠性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加速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航班化”发射步伐。
与此同时,星河动力已成为国内首个能提供卫星批量化发射服务的商业航天企业:实现“五连发”,成功率100% ,将19颗商业卫星发射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
“固体火箭相当于太空出租车,能说走就走,提供灵活、便捷、定制化的卫星发射服务;液体火箭相当于太空巴士,可以定时定点发车,提供卫星批量化的发射服务,把多颗卫星一起送入预定轨道。”星河动力副总裁崔品介绍道。星河动力目前主要的两条产品线,便包括谷神星一号固体火箭和智神星一号液体火箭。
“我们预计将有6-8次发射任务。”崔品说。星河动力的第六发谷神星火箭预计将于今年6月底或7月初执行发射任务;同时,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液体火箭预计明年下半年执行首飞任务。
奔向新的“第一”
就在星河动力不远处,蓝箭航天正在奔向新的“第一”。走进蓝箭航天展厅,从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模型,到4款不同型号的航天火箭模型,向人们揭开“飞天”的神秘面纱。
“通过一个火箭模块,两款发动机,我们构建出整个可重复利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家族,能覆盖从小卫星、中卫星到大卫星,从低轨到高轨卫星的全部发射需求。”该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裁葛明和说。
面向“发展航天,动力先行”的挑战,蓝箭航天在国际上首创了激光焊接夹层喷管技术。葛明和指着现场一个发动机模型说:“这就是火箭的‘心脏’,它的夹层喷管以往只能通过大国工匠手工焊接的方式来生产。我们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激光焊接的工艺,现在只需一个年轻人操作焊接机器人就能批量完成,不仅将时间从1-2个月降低到1周,还将制作成本从200万元降低到20万元以内,极大降低了火箭研制成本。”
“目前,我们的朱雀2号遥二火箭已经进入发射倒计时阶段,计划于今年7月上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发射成功后将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商业液氧甲烷火箭。”葛明和说。
“第一”背后的“亦庄引力”
商业航天逐梦太空,一项项“第一”背后,政策扶持、服务保障、资源支撑、生态营造缺一不可。
对蓝箭航天来说,正值液体火箭研发、发射筹备的关键期,资金成为撬动发展的重要“杠杆”。就在一个多月前,北京经开区以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为其提供“一臂之力”。
对星河动力来说,“北京经开区首创的‘阶梯式参保’,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崔品表示,由于民营商业航天起步时间较短,在第一枚火箭谷神星一号(遥一)发射时,企业“保不起”、保险机构“不敢保”。看到企业的发展需求,北京亦庄探索民营企业的“航天险”新模式,尝试“阶梯式参保”模式,即同一型号火箭,首箭不保,随着火箭成功发射次数增多,保全保足率逐步升高,成本支出逐步可控,此举为商业航天企业的成功发射加了一道“安全阀”。
“经开区在政策支持、服务优化等方面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助力形成首都‘南箭北星’的产业格局,也形成了具有‘亦庄特色’的‘火箭街区’。”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经开区通过制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星箭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同时用好产业、科创、人才等各方面政策助力企业发展,支持和服务航天企业实现新跃升,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下一步,经开区将围绕商业航天产业“强链建圈”,聚焦新型火箭发动机、可复用运载火箭技术、航天装备数字化制造、卫星数据多领域应用等方向,出台升级版星箭产业扶持政策,在组织技术攻关、培育龙头企业、拓展市场应用、产业强链补链等方面聚力用劲,提供系统化、专业化服务保障,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做强商业航天产业集群。融媒体中心孙艳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