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叠加+个性化靠前服务 多措并举支持科技创新 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1748家
赛诺威盛因自主创新能力获得多项政策支持。 赛诺威盛/供图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艳平)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连续发布对北京市2021年认定的第二批补录、第三批、第四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备案的公告,北京经开区共有395家企业通过认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记者从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局了解到,北京经开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已达1748家,这些企业既包括重新通过认定的,也包括首次通过认定的,而与去年同期数据相比,增长120家,增速达到7.37%,经开区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们通过持续不断的自主研发,完成了从传统环保企业向创新型环境治理企业的转型,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解决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中晶环境总经理李俊松说。去年年底,中晶环境承建的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300㎡烧结烟气治理工程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行,通过中晶离子发生器脱硝技术与SDA脱硫技术的协同配合,在烟气治理超低排放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再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也更坚定了中晶环境继续秉持“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循环经济治污理念,在经开区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下,向所处细分行业内的创新引领型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在经开区,重视技术研发的企业不在少数。2021年经开区工作报告显示,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280亿元,同比增长22%。
在上一年度通过认定的企业中,还有12家是通过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这一渠道申报的。“原本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最少也要半年,现在不到1个月就通过了。”赛诺威盛政府事务负责人吴泽昌说。试点政策推出后,经开区科技创新局组织了多场专题培训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新途径快速开展认定工作。让“企业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企业”,经开区为不同的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专题培训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赛诺威盛因自主创新能力获得多项政策支持,从最初的3个人壮大为300余人规模,目前已有4位工作人员被评为“亦麒麟”人才,自主研发的大孔径一机多能CT影像设备填补国内空白,获得经开区“重大首台套”政策支持……以一窥而视全貌,经开区持续推动精准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拔节成长。
目前,经开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覆盖四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创新进一步带动区域发展。据统计,在2020年时,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营业收入337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7.39%,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7.21%。“今年年初,经开区推出科创20条,从金融、研发、人才等多方面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构建‘独角兽-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瞪羚-展翼-金种子’雁阵式创新梯队。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企业服务,推动更多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助力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开区科技创新局有关负责人说。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