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创新亦庄 > 深化改革先行区 > 企业服务

“无废城市”建设 6大“亦庄经验”初成

96d768fb-428f-43d9-952d-26689d19f74e.jpg

  在北京奔驰,仅仅循环包装和包装减量项目就已累计减少纸质包装物近10万吨。资料图片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磊/摄

  一个工厂里包装物的改良设计就可年减少纸箱包装物过万吨,公园里的一方土地、一座假山都是废物利用的产物,甚至电动汽车上的一块退役电池、一个奶盒都可实现再利用……在北京经开区,“无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体现在城市每一个角落的实际探索。

  自2019年9月入选国家“11+5”“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经开区不断探索与尝试,初步形成核心产业绿色升级带动全产业链减废提质、危险废物管理的“管家式”服务、服务工业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以“无废园区”打造城市绿色循环枢纽、生活垃圾分类产城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助力节能环保产业培育等六大亮点突出、成效鲜明的“无废城市”建设经验模式。

  1.绿产发展有路径:

  核心产业带动全产业链减废提质

  在北京奔驰,仅仅循环包装和包装减量项目就已累计减少纸质包装物近10万吨。企业还通过污泥干化、干渣热解处理等工艺的提升,全方位开展危险废物的减排。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北京奔驰还对标行业标准,建立了适用于高端汽车行业的绿色供应商准入标准,从采购寻源阶段起就坚决不允许环保不合规的供应商进入供应商体系,从而带动产业链绿色发展。

  北京北汽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奔驰的上游企业,其与区内高科技企业北京星和众维共同开展废漆渣源头热解处理方案研究及装置研发,可实现废漆渣减量85%。技术的改进延伸到企业制造业的生产工艺,可以大限度减少危废产生量。

  2020年,经开区利乐包装、北汽李尔、拜耳医药等9家企业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构建了北京奔驰、京东方等3条绿色供应链。重点企业做示范推动绿色工厂建设,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以全产业链促进绿色产品的研发……经开区一环紧扣一环,围绕四大产业布局,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建设独具经开区特色的绿色制造体系,通过核心产业绿色升级,带动全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固废减量和高质量发展。

  2.危废管理有“管家”:

  上门服务,省钱又省心

  “以前危废处理流程十分繁杂,而且费用高,现在我们有了‘管家’上门服务,省钱又省心。”生物医药园内的企业铠天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高嵩对园区危废管理“管家式”服务赞不绝口。

  针对企业危险废物的产生,以生物医药园为试点,建设危险废物暂存间并聘请有专业资质的企业提供驻场服务。园区危废集中转运改变了以往企业“各自为战”的高支出状况,实现了专业、低成本的集中处置,提升了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当前,该模式已经在区内企业中芯国际厂区得以复制。

  3.工业固废有“据”可依:

  数字化管理模式一单全程跟踪

  为了精确统计工业固废种类、实时掌握工业固体废物流向、精准掌握固体废物的用途,经开区还建立起了服务于固体废物资源交易、便于固体废物管理的综合性管理平台,通过“目录+平台+联单”的管理模式,逐渐探索服务于工业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据介绍,平台以动态更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名录、建设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为抓手,依托管理平台,构建起“一规完善分类、一网数据尽统、一单全程跟踪、一键资源匹配、一表分级评价”的服务于工业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把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流向,促进源头减量、提升循环利用效率,并不断为北京经开区产业布局规划、政策决断提升参考价值和判断依据。

  2020年工业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累计统计产废企业312家,年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20万余吨。通过初步搭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交易信息对接渠道,最大程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020年下半年,功能投入使用后已有应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电子联单产废企业102家,物资回收或资源综合利用企业41家,共发起电子联单2247单,联单关闭1353单,转移量约5万吨。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已经为2020年引进的部分产业项目提供了同行业数据分析,初步实现为区内产业链招商、新项目招商提供决策支持。

  4.废物循环有去处:

  建筑垃圾建公园废旧轮胎铺道路

  建筑垃圾用来建设公园,废旧轮胎用来铺设道路,退役的电动汽车电池用来制作大型“充电宝”……在经开区,各种垃圾实现了“重生”,不仅没有增添城市负担,反而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经开区以“无废园区”打造城市绿色循环枢纽模式,立足辖区产废实际,依托先进环保技术,将区域发展代谢的高值废物再生为绿色产品,回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充城市能源供给,同时利用先进产业发展模式示范作用,促使园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降低产废强度,助力园区的绿色升级。从而形成固体废物的自产自销再生循环机制,不断为打造城市绿色循环枢纽提供内生动力。

  5.垃圾分类有妙招: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0%

  “互联网+源头分类”模式、“撤桶并站”模式、“1+4”固体废物统一处理模式……在经开区的不同街道、不同园区,垃圾分类有了不同的“打开方式”。

  在经开区内未建设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情况下,不断依托产城融合发展,借助市场化运营手段,实现对生活垃圾的综合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活垃圾外运量。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逐渐打造了具有北京经开区特色的“互联网+源头分类”典型模式。

  经开区探索形成的生活垃圾分类产城一体化模式,使得区域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在全市领先。试点期间人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与2018年基准值持平(1.25千克/人/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从2018年的35%提升至40%,餐厨垃圾回收利用量增长率5%,生活垃圾填埋量从2018年的3.38万吨降低至3.3万吨。

  6.“无废城市”建设有沃土:

  构建市场体系助力节能环保产业培育

  “无废城市”试点建设近两年来,经开区的“无废城市”市场体系建设愈发完善,经开区围绕“无废城市”场景应用示范,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同时,结合自贸区高端产业片区建设方案,构建孵化与加速服务无缝衔接,技术与中试服务系统布局,涵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市场建设服务体系,进而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培育。

  经开区通过“引资+引智+扶植”不断构建起市场体系助力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模式。近两年来,成功引入苏伊士膜服务中心、清大国华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个优质项目入区,实现绿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出资20亿元参投光大国际发起设立的“一带一路绿色股权投资基金”,用绿色金融工具推动“无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活领域,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垃圾分类所得相关收益返还居民用于日常消费。2020年,居民垃圾分类累计积分已达1240万分,折合现实收益12.4万元;累计回收可回收物363吨,折合现实收益近400万元。

  “经过两年的精耕细作,经开区‘无废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可借鉴、复制、推广的六大经验模式。”经开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无废城市’建设将进一步深化,助力建设宜业宜居的绿色产业新城。”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