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创新亦庄 > 深化改革先行区 > 企业服务

全新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加速三城成果转化落地

  占地约6000平方米、40个专业空间、可以满足新药研发所需要的全链条技术服务……北京经开区汇龙森园区升级改造后的北京药谷早期创新药成果转化平台(以下简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近日正式投用,五个细分平台将为“三城一区”成果转化提供空间、设备、技术以及产业资源对接服务。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是经开区的定位之一。升级改造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服务平台,更好地支撑“三城”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是打造一流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应有之义。

  近日,记者走进升级改造后焕然一新的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来到其中一间实验室,看见平台技术人员正在为企业提供实验服务。

  “之前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里只有体外诊断试剂小试平台和分析检测平台几个功能平台,近年来,随着北京经开区生物医药企业不断聚集入驻,作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和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我们根据企业研发需求及产业共性对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汇龙森医药平台负责人徐慧敏告诉记者,这些实验室和小、中试制备车间是汇龙森园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硬件部分,升级改造后的平台具备完备的研发设施设备,大大减轻了辖区内企业创业初期的负担,“企业只需将有限的资金专注于做自己的技术,剩下的一些硬件投入、人员投入在我们的这个平台上都可以完成”。

  记者在平台展厅看到,生一科技、脉极客医疗、经皮永和、华诺泰等十余家园区企业的医疗器械、中医药、干细胞等在孵项目都在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内进行着成果转化。“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就相当于一个孵化器,生物医药行业中很多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成果都是在孵化器中孵化出来的。”徐慧敏表示,2019年在A股科创板和港股上市的国际领先生命科学研发服务企业康龙化成新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从汇龙森园区“毕业”的企业代表。

  据介绍,升级改造后的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占地约6000平方米,包含了分析检测实验室、细胞实验室、免疫细胞GMP制备车间、生物大分子中试实验室、蛋白表达和纯化实验室等40个专业空间,包含了流式细胞仪、生物反应器、二氧化碳培养箱、程序降温仪、生物安全柜、液氮罐、全自动化外用制剂设备等500多台(套)设备。目前拥有早期药物成果转化平台、中医药小试中试平台、开放实验中心、保健食品开发平台、生物医药综合服务等功能平台,构建了生物医药专业的分析检测、GLP、GMP、GCP、成果孵化转化、投融资等一站式服务能力,可为中药、大分子创新药物的研发以及细胞治疗技术研发企业提供专业的空间、设备、技术以及产业资源对接服务。

  随着近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汇龙森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中新增的中医药小试、中试平台也将成为推动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的一大亮点,中医药小试、中试平台的智能化改造也将助力辖区内中医药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作为北京经开区主导产业之一,为专业精心守护生物医药企业成长,北京经开区按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最高标准最高水平的发展理念,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尖端科技,通过创新平台、人才政策、扶持资金、产业聚集、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聚合优势科技项目和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如今,北京经开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涵盖医药研发、生物制药等多个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技术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生物技术与大健康产业产值在北京市占比连年超过50%,聚集了拜耳、泰德、同仁堂等1400余家企业,形成了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有形的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还将通过提升生物医药创新研发能力、推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医药服务平台体系、推进跨界技术成果转化、加快生物医药国际化发展、支持创新技术及团队落地、强化生物医药空间供给、构建多医融合创新生态等举措发展好产业。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