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企业行”为协同创新提速
晁星
急企业所急,为企业解难……由京冀两地科协牵头举办的“首都科技工作者助力河北创新发展对接洽谈会”日前召开,让有技术需求的河北企业与北京专家点对点对接。
科技专家就是创新智囊。食用菌培育、新能源汽车研发、金属3D打印等,与会专家所涉技术领域与一线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相接。后续,专家们还会与部分企业“结对子”,进一步就技术细节等问题开展线下实地调研。哪家企业有难题,专家就往哪里去,这种“智慧支持”对矢志转型、攻关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十分“解渴”。此外,对接也能避免产学研脱节、激发科研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专家企业行”,也是三地科技协同的缩影。近些年,在京津冀一体化大势之下,三地协同创新顶层设计日趋完善,跨地域的科研平台也越来越多,双方互补型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高效对接。比如,在京津冀科研院所联盟牵线搭桥下,河北企业与北京科研团队“一拍即合”,签下一个个技术合作“大单”;再如,北京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京郊和河北对口帮扶地区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理念,最终“产业升级了、市场理顺了、生活改善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次次产学研对接,贡献的是北京智慧,激发的是区域创新潜能。
成果到一线去,课题也应从一线来。此前,北京农学院采用“揭榜挂帅”形式,聚焦京津冀农林业科技需求,一口气发出26份“英雄帖”,不仅为许多企业解了燃眉之急,更提供了发展新机。再有,北大邯郸院紧盯重工业城市转型中面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深耕新能源、智能装备、生命科技等技术,不仅带动了地域产业集聚式发展,也催生了近80项技术专利。从中不难看出,科研与生产对接不仅是既有技术的输出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挖掘科研课题,在破题中寻求科技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参与各方尤其是科研人员必须俯下身、扎下根、沉下心,到生产一线认真调查研究。当年,农大人在曲周治碱,埋头苦干20多年才功成。学习发扬这样的扎根精神与奋斗韧劲,创新发展才有更多源头活水。
高质量发展,源头在创新,关键在转化。期待更多“专家企业行”这样的新探索,为科研转化助力,为协同创新提速。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