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引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跑
“天工”落地电力场景,“天工”完成升级首登百余级阶梯,“天工”备战今年4月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开年以来,“每天睁眼就是干!”成为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的日常。国创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表示:“行业普遍上调了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预期,我们正聚焦技术创新、产品应用和生态建设三方面,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
攻关
好身体、聪明大脑、教会怎么做
作为国地共建创新中心平台,国创中心紧锣密鼓地在忙什么?
“简单来说,我们面向具身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主要在做三件事。”魏嘉星介绍道,“让人形机器人能有一个好身体,研发迭代‘天工’;让人形机器人变得更聪明、能做更多事,开发了相当于大脑和小脑的‘开物’;教会人形机器人怎么做,发布具身智能数据集。”
当前,国创中心正以数据集为工具,不断训练和优化“天工”与“开物”,以实现人形机器人长行程复杂任务的拆解和执行,使其能应用于更多场景。继去年12月发布数据集RoboMIND至今,国创中心还在持续完善该数据集,投入更大场地、更多场景、更多人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标注,目前已开源10万条高质量具身智能数据,让更多科研机构、企业能使用该数据集去更好地训练人形机器人。
“今年,我们希望再次为大家带来‘很哇塞’的展示。”魏嘉星透露道。相较于此前发布的“天工”,“天工”2.0将在完整度上有更大提升,比如具备双手,使其能完成更多上肢操作任务,并进一步完善上下肢协同功能;“开物”也将首次向外展示其如何赋能具身智能行业发展。比如,之前人形机器人只能执行“扫地”这类简单指令,“开物”将助力人形机器人听懂并拆解、执行“搞一下家里卫生”这类复杂长行程任务。
备战
本体、具身大脑、具身小脑
“我们当前进行的研发调试也是一种备战,今年4月,‘天工’将参加北京亦庄举行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魏嘉星说。
怎么才能让人形机器人跑完长达21公里的赛事?国创中心从“天工”的本体、大脑和小脑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测试。其中,为了让“天工”的身体结构更适合跑马拉松,国创中心对其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调整结构以减轻重量、提高腿部灵活性,以及提升电池容量等,还对关节等核心零部件进行负载、减震等优化。
不仅如此,技术团队还让“天工”在仿真模拟环境以及跑步机、户外等真实场景中不断磨练。魏嘉星说:“通过搭载感知系统,并结合‘开物’所包含的具身‘大脑’和具身‘小脑’,我们能让‘天工’实时调整全身动作与步态,增强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适应能力。‘天工’也具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能跑得更稳。”
“通过参加这类体育竞技活动,我们希望更好地向大众普及,让大家知道机器人到底发展成什么样,这也有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以后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魏嘉星说。
未来
开源、拓场景、走向国际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参加马拉松所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还能让“天工”将新技能迁移到更多场景,去做更多事情。在攻克技术难关过程中,“天工”还实现了升级和多场景应用,成为全球首例能在室外连续攀爬多级阶梯的人形机器人、全球首例可实现雪地奔跑的人形机器人,还成为国内首个在电力行业完成巡检和操作的人形机器人。
“我们认为,今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进入一个多场景探索和小规模商业化量产的阶段。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我们也将寻找更多高价值场景,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更多领域实现应用落地和规模化量产。”魏嘉星说。接下来,国创中心将携手全球产学研合作伙伴,不断创新具身智能核心技术,共同探索工业制造、物流分拣、养老服务、特种作业等多场景多任务应用价值。与此同时,国创中心还将加强生态建设,推动“天工”“开物”和具身智能数据集的持续开源开放,助力行业加速发展;并牵头建立国内、国际具身智能相关标准,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标准化。
融媒体中心 孙艳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