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件到整车 从研发到制造 北京经开区氢能产业链多点开花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艳平)氢能产业再迎催化剂!国家发改委定于今日公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而在去年8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就已提出京南将依托北京经开区等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如今,随着配套企业加速聚集,北京经开区正在形成高端汽车、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产业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更为完整的汽车产业生态,为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贡献“亦庄方案”。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交通运输领域首次大规模投入零污染、零排放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接驳和保障工具。在这次示范应用中,无论是核心零部件的供应,还是氢能汽车的推广,不少领域都有北京经开区企业的参与。进入后冬奥时代,经开区早前在氢能产业领域的布局也进一步焕发活力,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
“我们是一家氢燃料电池上游关键零部件企业,在这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有600余辆国产氢能汽车搭载了我们自主研发的电子液泵。”北京艾尔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艾尔)副总经理胡凤波说。对氢能汽车来说,电子液泵主要通过带动冷却液循环,对汽车动力、电控、电池等部件进行冷却。
能够参与“绿色冬奥”的保障,技术创新是关键。自2016年成立以来,北京艾尔攻克传热、电磁兼容、冷启动等多项技术难题,成为国内最早一批靠自主创新实现电子液泵国产化替代的企业,其中大流量、大功率电子液泵产品LQY-P240已覆盖到300千瓦燃料电池,电子液泵产品在行业内占有率超过70%。
布局氢能产业,只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远远不够,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经开区编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并进行精准招商,依托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优势,引聚氢能领域龙头企业入区。
其中,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和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陆续落户经开区,前者聚焦技术研发,将开展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燃料电池电堆等的组件技术、燃料电池系统控制技术、车辆搭载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研发工作,后者则专注打通自研燃料电池系统的生产和销售闭环。此外,新入区的北京新研创能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展氢能燃料电池的应用领域,不久前刚完成220千瓦级燃料电池模块的研发,使得重型卡车也可以利用氢能行驶。
而在氢能产业下游的应用领域,经开区既有像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这样的国家级创新中心,打通基础研发的应用转化壁垒,推进技术成果和标准上车;也有像北京润沃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沃达集团)这样的企业,以氢能电池关键技术切入,继而进军氢能汽车的推广销售。聚焦行业共性问题,国创中心推进建设“国家级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联合创新平台”,并在去年凭借自主研发的车辆,成为北京市第一个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整车公告上榜者,迈出从研发到市场的第一步。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润沃达集团旗下子公司,与庆铃汽车合作,以4辆氢动力厢式冷藏车为部分工作人员提供餐饮的绿色运输服务。该集团副总经理吕万勇说:“目前氢能源车辆的推广使用处于起步阶段,但通过氢能车辆在冬奥会上的稳定表现,也将逐渐打动并占据部分车主的心。”
今年3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行动计划》,就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给予明确规划。在顶层设计与政策加持下,经开区氢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频频实现技术突破和场景开拓,今年还将启动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中心项目这一北京市重点工程。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