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创新亦庄 > 深化改革先行区 > 产业发展

践行“双碳”理念 “碳中和”园区经验全国推广

  “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冬奥的灯。”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在“委员通道”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冬奥会是奥运史上首届实现了碳中和的奥运会,张北的风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就有北京经开区企业金风科技碳中和解决方案做出的贡献。

  碳中和解决方案并非急于求成之举,而是历经了十余年的探索,才得以成形输出。早在2008年,金风科技就在北京官厅风电场建设了33台1.5MW的风电机组,为北京奥运场馆20%的电力供应提供绿色保障。时至今日,该机组仍以每年约1亿千瓦时的发电量输送着绿色电力,可满足10万户家庭生活用电需求。

  透过层层扇叶,走进碳中和解决方案的“发源地”北京经开区。在这里,“诞生”了全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园区——金风科技智慧园区。该园区集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网、智慧水务、绿色农业和运动健康等功能于一体,具备可感知、可思考、可执行的绿色园区生态系统,成为北京经开区这座产业新城中别具一格的绿色地标。

  “园区内碳中和解决方案的核心在于园区集控中心——智能微网系统、数字化能源管理平台——α能源聚合平台,以及供能侧、用能侧、交易侧的3方面减碳。”金风科技相关负责人说,“其中,智能微网系统经过了10多年的摸索、迭代。”不久前,该园区交出了获评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园区后的首份成绩单: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75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占50%,使用绿电减少的总碳排放量达4260吨。

  如何形成成熟的“亦庄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一直是北京经开区先立后破的动力。3月9日,金风科技受邀成为《工业园区碳中和设计指南》和《工业园区碳中和评价方法》两项团体标准的主编单位,凭借国内首个碳中和园区的实践,结合自身产品和能力,为全国工业园区获取清晰的碳中和行动指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助力。

  金风科技只是北京经开区“零碳”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北京经开区金风科技、施耐德、松下电气、亦庄置业和京东方光电5家企业开展碳中和试点项目,带动企业、产业及区域碳减排。其中,松下电气也通过一系列节能降碳举措的落实,获得了“碳中和”证书。不仅仅是“碳中和”方面的积极探索,在通过项目技改、绿色能源使用、绿色建筑等方式降碳方面,北京经开区企业也率先行动,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不久前,北京经开区企业中晶环境收到了一封来自天津荣钢集团的感谢信。原来,在虎年春节期间,中晶环境废气减排处理装备在天津荣钢集团参与建设的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空气质量。不仅如此,中晶环境的首套全干法煤气精脱硫自主专利技术还成功向全国推广,向外输送着“亦庄经验”。京东方、中芯国际、国电投、亦庄置业、开拓热力等区内企业也积极践行“双碳”,在整个亦庄新城范围内形成实施方案,带动更多企业绿色发展。

  企业相继获得“碳中和”证书、经验得到复制推广得益于北京经开区一直以来对绿色产业发展的精耕细作。在政策资金支持方面,从2014年起,北京经开区为了鼓励企业进一步减低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专门设立了环保专项资金。2019年起,经开区将资金适用范围扩大至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无废城市等领域,同时将资金更名为绿色发展资金。截至去年,该资金累计支持项目455个,支持资金2.86亿元,对经开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在体制机制上,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北京经开区聚焦零碳示范转型,发起成立了北京经开区零碳产业创新协会,围绕零碳能源、零碳建筑、零碳交通等领域,开展技术路线研究,构建具有北京经开区特色的绿色能源和碳排放标准体系,促进区域能源结构优化、能效提升和碳减排。

  围绕“双碳”目标,北京经开区绘就了“十四五”减碳蓝图:通过领跑碳中和行动、制定产业项目碳排放准入门槛、试点开展净零碳工程等举措超前完成任务目标,2025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

  融媒体中心记者 卢金曦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