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创新亦庄 > 深化改革先行区 > 产业发展

“包干制”试点来了!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发展迎来新“干劲”!

  近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赋予科研单位和创新团队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及技术路线决策权,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该《方案》也进一步激活了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发展新动能。

“包干制”试点来了!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发展迎来新“干劲”!.webp.jpg

△资料图。

  《方案》提出,2021年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科技新星计划专项和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科技专项三类项目将纳入“包干制”试点,试点期限为3年。试点单位是项目经费管理的直接责任主体,经费在不违反“负面清单”前提下,试点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决定、统筹使用与科研项目相关支出;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编制项目经费决算,由试点单位自行开展财务审查后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备案。该《方案》对试点单位充分放权,将最大限度简化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环节,给科研人员更多激励和信任,助推科研成果的发现和转化。

  同时,《方案》显示出北京市试点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特色,在国内率先将“包干制”试点从项目支持经费扩展至机构支持经费。其中,独立法人机构科技专项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技术创新领域,遴选一批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双方签订合同并约定研发目标和经费支持额度,将对应支持该研发机构的科技专项纳入试点。而独立法人机构科技专项所覆盖的领域也正是北京经开区的强势所在,进一步为推动区内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创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

“包干制”试点来了!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发展迎来新“干劲”!.webp (1).jpg

△企业车间。资料图

  作为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中的“一区”,北京经开区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高精尖产业释放虹吸效应,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涌现新突破。聚焦“卡脖子”技术,开展“白菜心”工程,通过挂图作战的方式保障项目进展;在新型显示方面,形成以京东方为龙头,康宁、冠捷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建有国内首条第5代TFT-LCD生产线和中国大陆首条第8.5代线,依托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京东方先进技术实验室等,持续推进显示、传感等前瞻技术研发;聚集起拜耳、北京生物、神州细胞等17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落地全国首个细胞治疗中试基地,建设全国规模试剂最全的康龙化成高端制剂CDMO平台和华北地区最大的昭衍生物大分子CDMO基地10万升生产线,支持医药研发转化;探索“三城一区”合作机制,挂牌首批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创建“企业出题、产学研用合作平台联合技术攻关”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

“包干制”试点来了!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发展迎来新“干劲”!.webp (2).jpg

△企业研发产品。资料图

  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共有国家级研发机构25家,市级研发机构367家,为企业提供创新源动力。这背后,离不开北京经开区持续优化迭代政策,以政策的杠杆作用激活科研热情。近期以来,北京经开区接连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科创20条)、《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4.0版)》等政策,并陆续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奖励、产值增长奖励、产业协同发展奖励、企业研发机构专项奖励等申报工作,多维度支持企业的研发生产。

“包干制”试点来了!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发展迎来新“干劲”!.webp (3).jpg

△企业生产线。资料图

  小亦从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局了解到,在科创20条所涵盖的政策中,科技创新服务券在2021年便已经为93家企业共计兑现了300万元,直接撬动技术服务交易3000万元;而“首台套”政策也从研发侧为企业提供了资金奖励,“技术上的攻坚克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大孔径一机多能CT影像设备获得了‘首台套’支持,这也让我们更有信心专注自主研发。”赛诺威盛副总裁马晓东说。而此次北京市发布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方案,又将带来一阵新的改革“春风”。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