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创新亦庄 > 深化改革先行区 > 产业发展

产经场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巡礼 新政发布进一步点燃企业创新发展动力 经开区优化航天产业生态培育更多小巨人

bb00a924-4631-4659-a88f-0a51b3e37ba0.jpg

星河动力的“火箭速度”成为经开区星箭网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星河动力/供图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艳平)“人才是助推火箭连续上天的加速器,公司获批经开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进一步提升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北京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动力)创始人兼CEO刘百奇说。作为一家商业火箭企业,在成立至今不到4年的时间里,星河动力不仅刷新了国内民营火箭的首个连续2次成功发射纪录,也实现了一箭多星发射的突破,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商业火箭产业化的目标更近一步。

不断跃进的背后,星河动力探索出一套独家秘笈。刘百奇说:“精准的市场定位、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稳定的专业团队,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据透露,星河动力去年12月发射的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从接到需求到发射仅用4个月左右时间,且研制成本约1亿元,仅有传统火箭研制费用的十分之一。这一成果对外界来说有些意外,但对星河动力团队,却是意料之中。从公司创立之初,刘百奇和另外几位创始人便通过调研和分析,选定了围绕市场需求,自主创新打造高可靠、低成本的新一代可重复使用商业运载火箭的产品和技术路径,帮团队规避了很多弯路。

“商业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总体设计到软件算法,再到质量管控,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坚持自主研发,形成一系列火箭集成研制的核心技术。”刘百奇说。星河动力坚持扁平化管理,在讨论技术方案时,一旦发现问题,所有研发人员都能提出建议,再由项目总师带领团队一起研究是否可行及相应改进措施。在探讨一项和控制火箭飞行旋转角度有关的技术时,技术团队经过验证,采取了和传统火箭研发方案不同的策略,有效降低火箭重量和成本的同时,增加了运载能力。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人才成为关键。星河动力的核心团队由来自航天系统研制一线的资深技术和管理专家组成,在系统工程、火箭推进、航天电子、化学工程等相关领域拥有10至20年的从业经验,其中很多人曾参与研发过多个弹、箭型号,执行过上百次发射任务,获得多项国家及国防科技一、二等奖。“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也开始重视人才梯队的培育。”刘百奇说。此前,星河动力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和人才联合培养;同时,公司还吸引到近20名海外留学生,而申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一步为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搭起桥梁。

“工作站设立后,我们计划每年招收2至3名博士后,在液体发动机研制、火箭可回收技术攻关等5个方面开展工作。”刘百奇说。火箭连续发射只是开始,星河动力将继续沿着两条路线同步推进。一方面,今年实现“谷神星”系列小型运载火箭的小批量常态化发射,计划发射6至7枚商业火箭;另一方面,加快“智神星”系列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的研发进度,希望在2023年实现液体火箭的入轨首飞,到2025年实现可回收重复利用。

星河动力的“火箭速度”也成为经开区星箭网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几个人到200余人,我们的壮大离不开经开区的政策支撑和良好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刘百奇说。从最初的“火箭一条街”到去年成立北京亦庄卫星网络产业联盟,再到岁末年初正式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星箭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经开区为越来越多像星河动力一样的商业航天企业营造了协同发展的沃土。“新政策的发布,让我们看到经开区星箭网络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研发补贴、人才落户等方面的针对性政策,进一步点燃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刘百奇表示。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