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完成电力场景巡检和倒闸操作
“天工”在电力行业完成巡检和操作。 国创中心/供图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 孙艳平)当人形机器人“入职”电力行业能做什么?近日,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人形机器人突破复杂环境下的移动与操作难题,完成了电力设备的检测和倒闸,成为国内首个在电力行业完成巡检和操作的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正经历从实验室到多元实际应用场景的关键跃迁期,其中电力场景作为典型的高危复杂作业场景,环境恶劣、设备密集、空间狭小,操作精度要求严苛,人形机器人在配电室等非结构化场景中面临严峻的移动和操作挑战。”国创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表示。为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电力行业的落地应用、发展及产业化,此前在北京经开区牵线下,国创中心与北京亦利和能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天工”走向电力行业。
在电力场景中,巡检和倒闸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工作,也是“天工”作为电力场景首位人形机器人“员工”所要挑战的任务。
实操过程中,只见“天工”平稳通过台阶、狭窄通道等复杂环境,在配电室手持检测仪对多台电柜进行多点位局部放电检测,还能通过点按、旋钮等动作精准操作复杂的245母联柜,完成合闸、分闸等倒闸工作,无缝融入为人类设计的电力巡检和操作环境中,展现出上下肢协同控制下的精准操作和感知行走能力。
“在这一连串表现中,‘天工’需要克服复杂环境下的移动与操作难题,上下肢协同是技术研发的一大重点。”魏嘉星表示。通过视觉传感器,“天工”可实时捕捉操作现场的动态信息,并根据实际需求,通过协调上肢操作与下肢平衡调整,灵活优化运动策略,完成蹲起动作以扩展操作空间,还能确保操作的流畅性和准确性,使得“天工”能够在复杂环境中高效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感知行走能力是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实现自主稳定越障的关键,为任务的执行奠定了基础。通过搭载感知系统,集成激光雷达、多个视觉传感器等,“天工”能360°实时捕捉和分析周围环境信息,准确判断台阶的高度及位置信息;再结合运控算法,“天工”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步伐大小、移动速度以及身体姿态,最终实现全地形感知泛化移动,具备普遍的环境适应性,即使面对连续楼梯甚至35cm以上高台,也能不磕碰、不踩棱地稳定行走。
“凭借具身运控和具身操作能力,‘天工’在电力行业中展现出很强的应用潜力。”魏嘉星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接下来,‘天工’将具备更强的长行程任务执行能力和多场景泛化能力,可在电力场景执行故障排查检修、应急抢险等多种高难度、高危险性任务,有效提升电力作业安全性,进一步赋予具身智能机器人服务人类、改变世界的‘亦庄力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