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创新亦庄 > 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 > 科技快报

全市唯一!经开区荣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区 “创新之城”亦庄的炼成之路

  日前,中国科协发布《关于支持2023-2025年度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的通知》,经过市级申报、省级推荐、专家委员会评审等程序,中国科协将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9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作为北京市唯一上榜的国字号“创新驱动示范区”,经开区始终坚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为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以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市科协牵头成立的区域科技服务团,经开区完成科技成果发布866项,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获批中国科协“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布局6家离岸创新中心……自2021年5月正式入选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以来,经开区以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促进区域内资源共享,深入挖掘企业需求,发展科技服务团,组织供需对接、技术路演、人才培训等品牌活动,推动各类技术问题解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做到产学研供需高效精准对接,持续提升试点城市影响力。

  为强化金融赋能成果转化能力,经开区设立百亿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符合经开区产业布局和战略定位的领域,提速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近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启动项目公开征集,对单个项目原则上最高投资支持2000万元,让众多企业倍感振奋。“我们希望充分发挥科创资金引领作用,提前锁定和发现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的重大创新成果,以股权投资方式扶持一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经开区,精准支持优质项目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近年来,经开区立足“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积极承接三大科学城创新效益外溢,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承载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实施“创新成长计划”“创新伙伴计划”,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三城”成果转化落地的热土和高地。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经开区累计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600项,产学研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超1200项。2021年,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经开区分中心在经开区设立,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企业专利申请周期由30个月缩短为4到6个月。2022年8月,获评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打造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区内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39件,领跑全国经开区。

  以多元创新模式凝聚力量

  推动创新创业

  经开区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中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创新力量、激发人才活力,在区域产业基础能力、企业园区运营、科研机构分布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产业基础能力方面,聚集了奔驰、康宁、拜耳、GE等9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140余个项目,超过8万家企业在区内生根,其中,每万户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43家,约为北京市平均水平的1.5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家,在全国经开区中排名第一。在企业园区运营方面,建设专业化园区和产业服务平台,布局13家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孵化链条,形成中核261科创园、经开创业园(创新大厦)、京东贝、亦创高科生物医药园等15个产业集聚度超过80%的特色园区,提升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载体效能。在科研机构分布方面,积极引育各级研发机构,推进北方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88家市级研发机构建设运营,截至目前,经开区共布局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00余家。与北大、清华、中科院共建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入驻北京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及科研平台22个。

  以集聚效应领跑全国

  构建创新生态

  5分钟完成产品换型、全线20%产能拓展空间。日前,北京经开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北京ABB低压电器有限公司的微型断路器自动化智能柔性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不仅促成了公司微型断路器制造中心的落地,更标志着该公司向实现工业5.0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获批全国首个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经开区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数量占全市38%,居全市第一。

  全球首个基于真实场景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数据集正式发布,国内首颗基于22纳米工艺制程并已成功量产的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诞生”,全球首款真空噪声量子随机数芯片研制成功……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和首都创新驱动的前沿阵地,北京经开区勇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引领企业不断攻克“卡脖子”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融媒体中心李玉凤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