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无人接驳车管理细则发布 北京经开区无人接驳车率先获得上路权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卢金曦)没有方向盘、没有驾驶位,这样无人驾驶的接驳车真的能上路吗?11月7日,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发布全国首个针对不配备驾驶位和方向盘的短途载客类智能网联新产品的规范性文件——《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无人接驳车管理细则(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以下简称细则),给出了问题的肯定答案。
“这是国内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新产品完成了又一关键性管理突破。”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细则在国内率先以编码形式给予无人接驳车相应路权,这意味着在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北京经开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允许有编码的无人接驳车上路行驶。
“无人接驳车是自动驾驶落地的新产品,目前尚不属于工信部所规范的道路机动车辆,无法获得开放道路行驶权。”一无人接驳车研发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们的车辆仅能在封闭、半封闭园区进行测试,亟须在开放道路进一步进行技术验证和迭代,此次细则的发布不仅为我们的产品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且也规范了无人接驳车上路的管理,奠定了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无人接驳车如何能在北京经开区率先上路?对此,细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持证上岗”。在先行区,参照机动车管理规则,示范区将为符合条件的无人接驳车发放编码,允许不配备方向盘和驾驶位的载客类新产品在开放道路机动车道行驶。
什么样的无人接驳车可以获得车辆编码,“持证”上路?“车辆上路安全性和保障技术测试的全面性与针对性是我们重点考量的方向。”该负责人表示,示范区在深入调研行业产品的基础上,按照车规级安全性要求,从基本要求、部件、配置、功能、性能、安全6大维度30细分项明确无人接驳车产品参数。为了有效确保技术测试的全面性与针对性,示范区从技术层面判定测试车辆在不同场景下的自动驾驶能力,要求测试车辆通过封闭场地测试、仿真测试以及实验室测试三大类,共计115项测试项目。其中,从无人接驳车产品功用出发,就站点停靠、线路规划等特定场景做出针对性设计与要求。
为了进一步规范新产品上路管理,示范区制定了全流程管理体系。在事前准入方面,在满足申请主体与测试车辆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要求必须配备车内驾驶人,并严格规范其作为驾驶人和管理员两方面职责;在事中管理方面,通过有效执行备案机制、积分管理、清零机制等全方位的事中管理机制,深入保障测试车辆行驶安全;在事后处理方面,借鉴示范区成熟的管理经验,明确事故责任认定以及交通违法处理方式,并对事故数据进行管理。
“此次细则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示范区智能网联无人接驳车场景的安全、高效落地,为未来无人化、商业化试点奠定基础,为行业创新管理提供北京经验,同时也是助力营造政策友好型营商环境,服务‘两区’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该负责人表示。
从全国率先进入主驾无人阶段,到智能网联车辆驶上高速,再到允许智能巴士上路测试,今年以来,不断有国内首创政策在政策先行区落地实施,用实际行动验证着先行区鼓励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推广的建设方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