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年前培育10-15家龙头企业 经开区汽车产业生态注入氢动力
轮毂电机、液氢储氢系统、亿华通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已装备重卡。资料图片
氢气具备来源广泛、清洁高效和应用场景丰富等多项优点,被认为是清洁多能的二次能源载体。4月7日,市经信局就《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加快培育和发展氢能产业,引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其中,北京经开区在氢能产业布局中承担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的任务,为区内汽车产业生态升级带来新机遇。
我国制定了“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的目标,北京率先打造氢能创新链和产业链,支撑京津冀能源结构转型、引领全国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阶段目标是在2023年前,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2025年前,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氢能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4家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在北京氢能产业布局上,京北全面布局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京南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链协同互补、跨区域产业链条贯通与联合示范应用,集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北京经开区作为打造京南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的重要区域,承担着承接北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汇聚燃料电池、整车企业,推动液氢示范项目建设,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的重任。
实际上,北京经开区已经提前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是北京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区内首个产值突破2000亿的产业。此前,北京经开区编制了高端汽车与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图谱,摸清强链、补链目标开展精准招商,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是北京经开区着力引进的项目,以周例会的形式进行紧密调度和细致服务,深入沟通、收集问题,通过协调多部门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题一一解决,让该项目加快落地。
一个星期前,亿华通和丰田就在中国成立推进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事业的合资公司即“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签订合约,将生产及销售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落地北京经开区,带动了燃料电池系统研发、产业化及销售的闭环在区内加速形成。
《实施方案》将推动氢燃料汽车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北京市将依托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程,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承担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运送服务;京南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将开展氢燃料电池车辆、车载液氢供氢系统、氢动力无人机等产业全场景应用示范;而在交通领域,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应用场景的搭建、应用需求的增加,北京经开区研发生产的燃料电池系统,也将加快走向市场。
北京经开区汽车产业生态也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如今,区内拥有以北京奔驰为龙头的高端汽车产业,以北汽新能源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实施方案》带来的机遇下,北京经开区将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区内构建整条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打造形成高端汽车、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更为完整的汽车产业生态。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