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 经开区科创企业再迎发展新机遇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 李玉凤)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新材料研发范式,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为落实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行动,推动北京市“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近日印发。新政策提出了怎样的发展目标?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北京经开区(北京亦庄)的科创企业又如何紧抓这一重大利好,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中抢占先机?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布新一代物质科学大原子模型,研发10个(套)以上垂类模型和自主核心软件,形成15个人工智能赋能的标杆性新材料产品;建成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主平台服务门户、数据资源节点集群,建成一批新材料智能实验室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人工智能+新材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推动新材料研发服务业态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形成国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策源与人工智能应用高地。这一发展目标,为北京经开区“人工智能+新材料”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也为经开区科创企业带来更加丰富的技术创新方向和应用场景。
为推动目标实现,《行动计划》从融合创新源头攻关、新材料数据设施构筑、智能实验室建设、新业态培育和创新生态提升5个方面凝练形成18项具体任务。在这些任务落实中,经开区具有先天的产业、技术及政策优势,多项已走在全市前列。
在实施融合创新源头攻关工程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探索材料的新组元新结构,加快材料科学理论突破和前沿新材料发现;开发新一代物质科学大原子模型,同时布局新材料分子设计、合成制备、表征分析、工艺优化等大模型;围绕电池材料、催化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特种合金等细分领域打造垂类模型和智能体,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智能研发软件工具和系统等。北京亦庄建设全域人工智能之城以来,围绕人工智能的全产业链,加大底层芯片、软件框架、行业模型、数据治理等项目招引培育力度,人工智能产业链聚集企业400余家。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级概念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区域,北京亦庄不断构建场景开放体系,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和大模型应用,目前已挖掘45个领域,100余个场景。
在实施新材料数据基础设施构筑工程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充分利用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发展和应用材料数据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鼓励高校院所、创新主体牵头建立新材料领域可信数据空间,探索建立以材料数据为代表的科学数据数字专区,提升材料数据流通交易服务能力和价值共创能力,引领材料专业数据资产化和市场化发展。自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运行以来,北京经开区多维度发力,支撑北京加快建设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试验田和数据要素集聚区。目前已推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采用监管沙盒机制,解决数据应用产权难题;聚焦数据开放,建设数据聚合平台,构建可信数据空间,依法、合规、有序向人工智能企业开放公共数据,支持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同时创新数据运营分配机制,面向事业单位、民营企业探索差异化运营模式,实现数据交易超百万。
《行动计划》在新业态培育和创新生态提升上也为科创企业带来了重大利好。例如,北京市要培育一批专业化市场主体,探索新材料研发服务新模式,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具身智能等技术在新材料研发生产制造全流程的赋能应用,贯通新材料制造全流程智能化,辅助材料制造工艺优化改进,培育新材料智能制造新业态。在材料智能化研发细分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加强“人工智能+新材料”人才多元梯次培养,组织校企精准对接、产教融合,推进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开发等多层次人才有机联动,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市级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加大对“人工智能+新材料”早期项目的投资力度等。
通过政策、生态、人才、金融等多元保障,北京经开区的科创企业有望在“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域大有可为,推动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