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中国制造到在中国创造 规上生产型外企七成建研发中心 北京经开区外企加码研发中心建设
走进施耐德电气数字产业示范园,研发生产并进,一台台国产化设备在这里诞生。而在距离施耐德4.2公里之外的瓦里安,其北京全球创新中心正在紧锣密鼓装修中,预计9月有望投入使用,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孵化,像施耐德、瓦里安这样的外资企业研发中心正在北京经开区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数据显示,经开区规上大中型外资制造业企业50家,其中拥有研发中心企业36家,占比72%。今年1月至5月,36家外资研发中心研发费用合计17.3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2021年这36家全年增速0.7个百分点。经开区也正在通过政策叠加优势通过聚合海外优质资源,主动融入参与全球创新网络,为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出“亦庄贡献”。
■聚焦高精尖设立研发中心
科技创新成为新增长点的培养基,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多家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如何以绿色智造推动工业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就在今年,施耐德电气的多款中低压配电产品,上榜全球三大工业设计顶级奖项的“红点设计奖”和“iF设计奖”。而这些产品都是由施耐德电气中国本土研发团队基于EcoStruxurePower智能配电架构所打造的,其中一款产品能通过现场管理系统,实现对设备的实时监测,这款产品同时获得“iF设计奖”和“红点设计奖”两项殊荣。
透过获奖产品,也折射出施耐德电气从产品国产化到产品改进、新产品设计,再到如今的中国原创、走向全球所经历的过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加强本地创新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发展的源动力。施耐德电气早在1997年就开始与北京经开区合作,1999年设立中国研发中心,到2021年又在北京经开区落地施耐德电气数字产业示范园,希望引入更多上下游伙伴入园共创共建。走进该示范园,这里分布着施耐德电气(中国)软件研发中心、电子行业科创中心、新一代环保气体中压设备生产线,以及相关产业配套建设,以研发、制造、数字化创新和物流一体化的融合布局助力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能力的提升。
在持续创新理念的催化下,施耐德电气今年不仅发布了EcoStruxu-reTM开放自动化平台V22.0版、Lex-iumMC12柔性输送系统等一系列数字化产品与解决方案,用数字化手段增强工厂信息感知能力,以此提升效率、减少碳足迹,推动工业绿色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还以示范园的成立为依托,为施耐德电气深耕北京提供新的战略支点,携手合作伙伴打造数字产业集群。
施耐德电气的“中国原创”进程,也在北京经开区的多家跨国企业中上演,并不断结出硕果。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在企业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逐步提高,SMC、GE医疗等外资企业先后在经开区设立海外总部或研发总部;部分重点外资研发中心增长较快,如GE医疗从2011年起,其中国团队本土研发并投入市场超100款创新产品,如今全球每3台GE医疗销售的CT设备,就有2台产自北京经开区;聚焦高精尖产业成为显著特征,据统计,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的大中型制造业外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中,其数量在全区所有大中型制造业外资研发中心中占比97.2%。
■引聚中小企业完善产业链
随着规上大中型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在北京经开区的布局,也带动起产业链上下游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其中。在最近公布的2022年度第一批、29家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认定名单中,有6家来自北京经开区,不仅有阿斯利康、瓦里安等大型跨国企业,也有小马易行(小马智行投资设立)这样的优质中小企业。
“作为小马智行在北京经开区设立的以乘用车自动驾驶系统为主的研发中心,我们致力于L4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涵盖基础架构、感知、路径规划与控制、硬件结构设计与研发等技术领域。”小马易行有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小马智行在美国硅谷成立后,公司创始团队决定回到中国,创造一台从零开始上路的自动驾驶汽车,为中国在全球自动驾驶技术竞争中打下一片天地,而经开区作为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所提供的路测政策和场景,进一步加速了该企业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小马易行为其提供设备齐全的自动驾驶实验室,道路上不断积累着真实的运行数据,这些共同促进了小马智行的商业化落地:获首批乘用车路测牌照,获首批高速公路测试许可,获首批无人化测试资质,获首批“无人+商业化”资质……该负责人表示:“此次外资研发中心的获批,更加激励我们进行技术迭代升级,计划在明年年初推出第六代自动驾驶车型,并推出全车无人的自动驾驶测试和载人服务。”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企业在探路前行,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也在不断强链补链。GE医疗联合清华工研院打造健康科技创新平台——G2创·中心,为进驻中心的初创企业搭建高效实用的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医疗健康行业中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转化;阿斯利康中国北部总部不仅落户北京经开区,还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北京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利用其内部的研发、医学、市场等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成长帮助,截至今年3月底已与3家企业签订孵化协议,随着阿斯利康获批外资研发中心,还将发挥更大能量,如逐年增加1-2个诊疗一体化方案创新场景落地,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帮助海外企业“引进来”等。
■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外资企业研发中心所创造的创新成果和连锁带动效应越来越受重视。
今年,北京经开区研究制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鼓励具备有研发场地、有研发投入等“六有”条件的外资企业,结合自身需求与性质、行业特点、产业链分工及发展需求,自建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实现研发机构从“0”到“1”的提升;引导不具备“六有”条件的外资企业通过与高校院所、产业链创新企业合作,达到“六有”条件,进一步共建共享研发中心。
在政策支持和发展需求的牵引下,瓦里安北京全球创新中心今年将在北京经开区正式启用。瓦里安医疗在传统核心优势业务基础上,进行业务拓展及创新,将设立癌症产业链协作中心、癌症诊疗远程支持中心、数字孪生研究所等八大模块,用创新的科技与合作模式服务全癌症生态链,引领中国癌症防控及诊疗体系革命性升级。“中心将是一个集临床智慧数字医疗、多学科癌症诊疗支持、肿瘤远程放疗支持、癌症全生命周期管理于一体的科研基地,是集癌症医疗技术培训和大众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创新中心,也是瓦里安中国质子业务的总部基地。”瓦里安医疗有关负责人说。
接下来,对北京经开区来说,将如何推动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经开区产经研究院,专家表示,聚焦主导产业,构建高质量开放创新生态,围绕“强链、延链、补链”,持续推动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建设,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鼓励行业龙头外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区内创新主体合作,探索打造开放创新中心新平台,集聚、培育、孵化创新链上的中小企业;持续构建更加包容的创新生态,扩大产业生态、应用场景开放,推出跨境研发通关、跨境金融服务、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举措,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中心,并且积极支持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能级、强化功能。融媒体中心孙艳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