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商业化的“亦庄探索”
先行先试多场景落地
无人配送车“持证上岗”。
自动驾驶卡车开启高速路测。
Robotaxi进入付费服务模式。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卢金曦)“行驶平稳、价格划算,没想到这高科技真的走进了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去年11月25日,北京经开区居民袁阿姨的一张1.34元的自动驾驶订单截图传遍朋友圈与社交网站。这是北京开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后的首个商业化落地订单。
就在袁阿姨订单完成的一个小时前,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率先在北京经开区核心区域60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百度Apollo和小马智行首批获许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这标志着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从测试示范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从北京经开区开始,自动驾驶真正迈向商业化落地的道路,真正走进了群众生活中。
去年5月,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率先向美团、京东物流、新石器三家企业颁发了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3家企业率先在示范区实现无人配送车“持证上岗”,实现“无人经济”新业态发展。当前,送生鲜外卖的是美团自动配送车,送快递的是京东无人配送车,卖早、午餐的是新石器无人零售车……在北京经开区,封闭园区、低速自动驾驶的商业落地已经惠及人们生活。
遇到弯道,速度放缓,慢慢转弯;随着车流量变大、变小,车速随之放缓、加速……2021年最后一天,北京经开区企业主线科技和小马智卡的自动驾驶卡车纷纷驶上京台高速,开启常态化自动驾驶测试。至此,京台高速北京段双向10公里路段,成为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高速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路段,自动驾驶卡车自此向商业化运行又迈出了一步。
随着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北京经开区通过城市级的先行先试,推动法律、法规、标准的逐步成形,有助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模式,促进创新监管政策在全市实施,继续保持北京市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已成功落地Robotaxi、无人配送、无人零售、干线物流等多个应用场景,发放乘用车号牌129张,无人车编码81个,卡车号牌4张,累计安全测试里程296万公里。
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自动驾驶才有可行的商业模式,“安全”是自动驾驶实现自我造血的基础。那么如何解决自动驾驶安全长尾难题?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给出了“中国方案”:建设“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在北京经开区启动建设的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完成1.0阶段建设任务。在车端,已经实现车和路感知数据实时融合,车道级准确率大于99%;在路端,主要实现定义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路口建设方案,通行效率提升30%以上;在云端,实现数字化全息路口,完成故障车辆等17类交通事件定义;在网端,借助高可靠、低时延EUHT网络实现了交管信息实时推送、车路协同信息实时传输、平行驾驶远程监控、车辆远程驾驶等功能;在图端,建成了高精动态地图平台,回应企业产业化需求,探索商业化落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主任孔磊表示:“下一阶段,示范区将持续总结前期建设经验,重点实施’扩路、强云、组网、联车、落图’五大专项,实现在经开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字化智能路口基础设施全覆盖,推进群智协同创新、智慧交通管理等创新应用。管理政策体系方面,将在已出台政策的基础上,聚焦智能网联客运小巴、无人接驳车、无人清扫车等具体应用场景,以及智能网联汽车事故责任划分、数据安全管理等共性问题进行创新性监管试点。持续开展场景创新,完善云控应用生态体系,提供智能网联汽车城市级规模服务,支撑多行业创新应用,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城市级应用的‘北京方案’。”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磊/摄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