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辞典 污泥减量创新技术将推向全国
4月14日,北京亦庄水务有限公司完成的“LSP原位污泥减量技术”项目,通过了科技成果评价。该技术项目是在北京经开区建设“无废城市”下研究的课题,本次通过科技成果评价的背后,是区内污水处理中的固体废物乃至污泥减至最小,用创新技术推进“无废城市”高水平建设。
作为北京市及国家级经开区中的唯一一个无废城市试点,北京经开区一直瞄准“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的目标。亦庄水务是北京经开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单位,制定了研究课题,探索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如何用好水资源,如何处理好生产生活污水废水,将水中的固体废物乃至污泥减至最小。LSP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便应运而生。
LSP意为“少量污泥工艺”,是LSP污泥减量技术的主要特点。亦庄水务在自主研发过程中,研究如何最大化减少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并且通过污泥自身携带微生物,对污泥进行“消化”,最终使其进行减量处理。基于对生态学理论微生物食物链的研究,通过将大自然中微生物食物链进行人为干预,从而延长微生物食物链,强化食物链中原生和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而达到污泥减量的效果。
本次,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亦庄水务完成的“LSP原位污泥减量技术”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来自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委员会、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的专家,组成了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针对日益突出的剩余污泥处理处置问题,“LSP原位污泥减量技术”实现了污泥源头减量,满足剩余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需求,并形成一系列应用成果。其主要创新点为,将生态学微生物食物链原理应用于污泥处理过程,削减剩余污泥达50%以上;污泥减量装置的多格设置利于多样性食物链的形成;分区差异化曝气系统设置保证了污泥的充分混合和物理流动性,保障了气压的平衡和各段溶解氧的灵活调整,利于捕食作用的进行;填料巨大的比表面积利于生物膜的形成,增强了生物的吸附能力与捕食作用,达到了污泥减量的效果。
该项目面向污泥处理的行业需求,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SP原位污泥减量技术”,该技术难度高、创新性强,污泥减量效果显著,降低了污泥二次污染风险及后续处置难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LSP原位污泥减量技术”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LSP原位污泥减量技术在直接处理污水厂剩余污泥的‘生产级’试验中取得显著成效。”据亦庄水务副总经理崔勇介绍,在采用10吨装置处理的南区水厂剩余污泥过程中,利用LSP原位污泥减量技术分三个阶段对污水厂剩余污泥进行减量处理,根据试验结果数据来看,污泥减量效果达到50%以上。
随着污泥减量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亦庄水务正推进到区内各污水处理厂应用,减小污水处理厂后续污泥处置的压力,实现污泥固废进一步源头减量,为经开区更好减少固废处理成本,促使进一步降低固废及污泥产生,为无废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亦庄创新技术也将推向全市乃至全国,支撑节能减排。”崔勇算了一笔账,以北京市为例,“十三五”期间每日污泥产量为395万吨,按照1吨污泥的处置费用为600元计算,北京市每日污泥处置投入费用为23.7亿元。如果污泥减量50%,那北京每日污泥产量将减少197.5万吨,也就是说,每日污泥处置的费用将节省11.85亿元。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