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智谷·产业公园”投入运营 可满足医药健康企业特殊工艺需求 经开区又一工业上楼项目释放超两倍空间
健康智谷。齐美娟/摄
在集约有限的城市空间内,面对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供应,如何为更多的高精尖产业提供适配的产业空间,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
不久前,北京亦庄城市更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市更新公司”)总经理一行到访北京先瑞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瑞达”),为先瑞达正式入驻“健康智谷·产业公园”(以下简称“健康智谷”)温居。先瑞达的入驻,标志着这一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对于城市更新公司来说,健康智谷更是“工业上楼”提升空间利用率的成功实践,理清了城市更新中“供地”向“供楼”转变的思路,实现了高效精准提供优质产业空间。
新思路构建“小而美”产业园
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隆庆街10号的健康智谷,原为安姆科软包装印刷基地,与其他城市更新项目一样,这里也曾有精彩的过去。然而,不足1公顷的“小”地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功能的实现和拓展,如何让它释放最大的价值?随着产业主导方向和发展节奏的演进,更新者们通过城市更新这一最佳路径使其重新参与到了区域的发展中。“城市更新公司盘活回购这块土地时,原项目已经停产并整体外迁。”城市更新公司副总经理秦元高回忆说,2019年在北京经开区管委会的统筹下,公司以回购方式对该项目进行盘活。面对破烂不堪的房屋建筑和有限的空间,他们在北京经开区各部门的支持下,对目标产业方向和配套功能需求进行科学分析,以拆除重建的方式开展城市更新。其间,城市更新公司念好了“对、快、准”的“三字经”,通过对的模式、快的速度和准的服务,针对区域内旺盛的生物医药产业需求,把健康智谷打造成了“小而美”高质量的创新产业空间和一座有标识性的、专业化的生命健康地标建筑,落实了北京市和经开区城市更新项目“双示范”。
新模式从“供地”转向“供楼”
当前,向天空要空间已成趋势。“工业上楼”作为城市解决空间短缺、实现城市功能和产业升级之间协调融合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了以“寸土”生“寸金”。在北京经开区,除了天空之境·产业广场项目外,健康智谷也是老旧厂房通过更新改造实现工业上楼的标杆项目之一。
“传统的供地模式存在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空间成本较高的问题,对于很多实体企业来讲负担过重。因此,健康智谷项目坚持‘工业用地回归生产资料本源’,摒弃了‘供地’,选择了‘供楼’。”秦元高表示,从“供地”向“供楼”的转变,使得该项目在不足1万平方米的小小地块里“抢”出了2.39万平方米生命健康产业承载空间,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办公、研发等全过程一体化的产业空间,进一步消除了企业在成本、场地和运作等方面的限制,有效解决了功能设施分散的难题,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更推动了经开区核心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另外,正确的模式还衍生出了建设周期短、承接产能快、产品产业匹配好的优势。
新生态标准厂房落成即租即用
“在更新过程中,我们通过对目标产业方向和配套功能需求进行科学分析,识别目标产业需求的空间逻辑,对空间特征进行了判断,对照行业普遍需求构建了标准厂房。”据秦元高介绍,在“供楼”模式下,标准厂房凭借其市场投放快、适应面广和周转效率高等明显优势成为各一线城市的首选。
为了打造标准厂房,保障空间的生产适宜性,健康智谷项目早在设计之初就对医药健康产业所需的生产、研发、中试等多种类型空间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分析,按照“下层生产、上层研发”的办公理念,匹配性设计建筑层高、楼板荷载、柱网间距、生产辅助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合理组织垂直交通体系,实现净污分流、人货分行的高效运转,最大程度上满足医药健康领域企业的特殊工艺需求,同时克服企业生产上楼难题。作为“以房招商”的重要项目之一,健康智谷的标准厂房实现了建成即投用的“无缝衔接”,即租即用,最大限度助力企业实现快速成果转化及量产。
此外,该项目还通过设置混合立体化功能布局,将生活配套、生产空间、研发中试进行垂直化设计,创新性推动从单一性生产空间向综合性生产-生活空间的过渡,实现“企业-产业-城市”的完美共生。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健康智谷项目在吸引生命健康领域的成长型、成熟型企业和龙头企业入驻,推动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促进经开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高端人才品质化生活需求保障和精致化办公体验,通过这一城市更新项目生动展现了北京经开区的良好营商环境。
融媒体中心 齐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