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创新亦庄 > 技术创新示范区 > 孵化器

持续激发产业工人研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经开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增至114家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获得者娄颖、“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银奖”获得者干永革、“北京市劳动模范”郝亚川、“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亦城工匠”获得者丁克乾……近年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以职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搭建职工创新舞台,激发职工创新活力,一批创新型、知识型的职工不断展现创新力量、脱颖而出。

  近日,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娄颖创新工作室”、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职工创新工作室”等13家职工创新工作室被评为2023年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经开区内已有114家职工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搭建起职工创新一方“天地”

  在中冶赛迪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偌大的厂房内,叉车声、搬运声交织出现,厂房一侧,几名工作人员正在调试着设备,这一方有些与众不同的“天地”,正是以中冶赛迪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干永革作为领军人所建立的电力电子和电气传动创新工作室。

  “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研发创新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创新工作室的成立将企业内的优秀职工拥有的创新力量凝聚在一处,对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有很大助益。”干永革介绍道,自2016年被评为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以来,干永革工作室以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加工创新、管理创新为目标,汇聚了包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与工程师在内的18人工作队伍,截至目前,工作室申请专利50余项,发表论文10多篇,获得软件著作权20多项,为企业创效约5亿元,培养技术人才百余人。

  “被评为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以来,我们得到了经开区总工会的大力支持,获得了15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和10万元项目助推资金,对工作室设备升级与人才创新起到了激励作用。”干永革告诉记者。据了解,经开区总工会2023年预计发放助推资金约350万元。

  名师带徒推动匠心“新”火相传

  除了作为职工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推动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外,干永革还言传身教,将自身所学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平台传授给徒弟们,郝亚川就是其中的一员。

  自2008年进入中冶赛迪以来,郝亚川就将干永革作为自身学习的榜样。在名师的带领下,徒弟也成长为了领军人,2021年郝亚川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同年郝亚川作为领军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认定为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9月18日,在中冶赛迪的轧机主传动研讨会上,郝亚川携新一代CE150交交变频控制系统亮相,这一系统的研发升级标志着CE150交交变频控制系统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职工创新工作室于我而言不仅是提供了一个施展自身才华的平台,还见证了我的成长。”郝亚川告诉记者,正是因为通过干永革职工创新工作室与企业研发前辈们的学习交流,自身在电力电子领域的研究才能行稳致远,“传承的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创新动能,我也希望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成立,将这种精神继续传递下去。”

  “名师带徒”的开展与传承,在中冶赛迪内部营造了学技术、练本领、强素质的良好氛围,让职工创新工作室也成为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技术复合型人才,为创新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干永革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吕益超获得了经开区青年骨干培训资助,孙倩倩、赵聪、任亚葱等获得经开区和赛迪集团“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储能研发团队和高压变频研发团队获得了经开区“青年文明号”称号。

  中冶赛迪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成立、发展与传承,只是北京经开区激发产业工人研发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一个缩影。据经开区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起,经开区总工会围绕经开区发展方向、企业发展需求和职工成长创新需要,连续3年举办“职工创新训练营”,线上线下累计参与职工超过1万人,有效提高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时,总工会依托职工创新工作室,着力推动成果转化,截至目前,21项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被认定为首都职工自主创新成果,30个创新项目获得市级创新项目助推,706个职务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获得市级创新发明专利助推。

  下一步,经开区总工会将持续为职工创新工作室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搭建对接平台,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产业工人科技创新助力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融媒体中心黄巧维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