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访谈录 AR+AI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
工作人员使用AR眼镜进行设备运维作业。企业/供图
戴上AR眼镜,你就可以拥有一种打通现实和虚拟世界的“超能力”,在生产一线接受远程精准指导,即使听不到声音,也能“看”见声音的字幕进行实时交流……这样的“黑科技”产品,正是由北京经开区企业北京亮亮视野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亮亮视野)自主研发的。“要通往虚实融合的元宇宙未来,AR必不可少。”亮亮视野创始人兼CEO吴斐说。在专访过程中,他讲述了作为一家致力于提供AR+AI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企业,是如何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的。
躬身入局预判“四步走”阶段
“AR是引领未来人机交互变革的关键。”吴斐说。他早在十几年前就明确了这一观点。
从求学时对AR技术很感兴趣,到工作后在联想研究院接触到该领域专家开始深入技术研究,吴斐逐渐意识到“AR也许近在咫尺”。那时候,他已经历过从诺基亚的辉煌与落寞,到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兴起,人们被更便捷的人机交互方式所吸引,而智能手机之后呢?能将视听交互体验更好融合的AR设备有望成为趋势。
“与其在外呐喊议论,不如躬身入局,挺膺负责。”吴斐说。2014年,他决定入局AR市场,创立亮亮视野。那时他读到曾国藩“挺膺负责”的观点,深受感召,一面是当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浓厚,另一面有微软、谷歌等国际科技巨头的重金布局,一个属于AR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但入局后,困扰也接踵而来,亮亮视野要如何破局?虽然在资本端,AR就像“兴奋剂”,让人无比期待;可在市场端,很多人并不知道AR,更不知道AR技术能做什么。吴斐说:“既然我们坚信AR有未来,首先就该讲清楚价值,让它产生实际应用。”为此,亮亮视野迅速通过研发推出基础款AR产品,并进入多个场景领域调研需求,他们做过1000多小时的手术直播,跑到骑马才能去的石油勘探现场记录业务流程,跟到核反应堆旁了解实况……
“直到2016年,我们在大量推广经验和调研基础上,做出预判:这个行业要经历大B(企业级客户)、小B、大C(普通用户)、小C这四步走的阶段。即拿下企业级客户,再面向个人用户。”吴斐说。很快,亮亮视野在2016年底拿出了第二款AR智能眼镜GLXSSPRO,在工业场景中迈出落地应用的第一步。2017年底推出GLXSSME智能眼镜,数周之后,郑州铁路警方用亮亮视野以GLXSSME眼镜为基础设计的5G+AR警务眼镜查获了多名重大刑事案件的网上在逃人员。
也正因为“懂技术、更懂需求”的业务模式,亮亮视野在AR眼镜的研发上开始快人一步,2018年发布了工业级GLXSSSE智能眼镜,进一步服务能源、制造、航空等行业领域。据介绍,GLXSSSE眼镜仅重33.4g,是全球首个重量最轻的AR智能眼镜。
落地拓荒攻克“不可能”难题
路线探索的同时,核心技术如何支撑?“AR产品的研发涉及光学、硬件、算法、系统、软件服务等多个环节,我们作为AR行业最早成立的企业之一,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只能自己拓荒,蹚出一条全要素创新的路。”吴斐说。
从GLXSSPRO到GLXSSSE,一个个创新产品从亮亮视野实验室“走出来”,但吴斐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棱镜技术不是未来,未来在波导。自2015年开始,亮亮视野一边进行商业化探索的同时,一边向基于OLED的光波导显示技术发起挑战。那时,阵列光波导这一技术方案可谓“冰火两重天”,由于光学显示镜片是AR眼镜的核心部件之一,不仅关系着虚实叠加的体验效果,还影响产品的形态,而阵列光波导近眼显示技术具有光学效率较高、隐私性较好等优点,但也面临一系列技术难点,尤其是在工艺方面很难量产。
为实现量产,亮亮视野和浙大光电学院联合实验室进行合作攻关,从零开始,希望能突破存在的偏色、重影、条纹感等核心技术难题。“第一年,实验结果让人特别沮丧。”吴斐回忆道。当时的显示镜片不仅有重影,良率还偏低,技术团队一度想要放弃。有一天在西湖边,天气很冷,学院老师说:“其实还有很多实验没做完,你看我们不如把所有想法,在下次实验中一次性做完?”吴斐想了想,打电话给公司财务,了解到现有资金还能再支撑一次实验后说,“做!”
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技术团队对关键工艺做了调整,结果让人惊喜。后来,亮亮视野又经过波导片的功能实现、模组设计优化、量产测试等阶段,顺利导入产品,并在2019年初的CES大展上发布LEION眼镜,打破了行业的“不可能”。一年后,这款眼镜以LEIONPRO之名顺利量产,成为业内首个量产落地的双目阵列波导AR智能眼镜,并在透光率、色域、对比度、良率等性能指标上再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截至目前,两款“全球首个”的产品已应用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三一重工、南航等头部企业,覆盖石油、化工、航空、电力、建筑、重型机械等行业,服务企业用户超5000家。
打破边界,使用“笨方法”进阶
“打牢技术地基,我们的‘四步走’路线也逐渐发展到将企业端产品经验与个人用户端产品融合的阶段。”吴斐说。
这两者并不冲突,亮亮视野依然采取“笨办法”——田野法去调研用户市场。他们用了半年时间找了很多人去试戴产品,挖掘需求。吴斐多次强调,“我们做的第一件事绝不是定义产品,而是定义需求:弄清楚产品给谁用,能解决什么问题。”
有次,亮亮视野找到一位听力受损的女孩试戴,而她的反应也让产品团队很受触动。她此前一直佩戴助听器,和人交流时需要盯着对方口型,生怕错过,当戴上AR眼镜看到语音转成的实时字幕后,她放松地向后倚靠在沙发上,边掉眼泪边说:“我不用盯着你们也可以看到了,你们说吧。”
此后,亮亮视野逐渐聚焦听力受损、听力下降和跨国交流人群的应用需求,开始打造一款“能让声音被更好地看到”的AR字幕眼镜——“听语者”。根据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一项针对3000人试用样本的试用数据,佩戴AR字幕眼镜能让他们的认知提升超35%,社交参与度提升50%。2022年“听语者”上市后,不仅用户反馈良好,亮亮视野还凭该产品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度“全球十大科技创新奖”。
回顾亮亮视野一路走来的历程,吴斐感慨颇多,也多次提及引进并助力其发展的北京经开区。“一家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很难速成,肯定要坚持长期主义,在公司发展的爬坡阶段,北京经开区帮我们对接了市科委资源、推荐了区内合作企业。”
面向未来,吴斐说:“人手一台AR终端设备将成为标配。就像当初取名‘亮亮视野’时所希望的——用AR点亮他人视野,接下来,我们也将着重深耕光学、人工智能、整机设计等方面,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实现从行业深耕到行业贯通,打造更通用化的产品,努力实现‘让世界享受虚实融合的美好’这一愿景。”
融媒体中心孙艳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