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探访 高端技术生产线进课堂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经开区新增中试基地年测亿颗芯片
崭新的实验室、精密的仪器、一丝不苟的教师、潜心向学的学员……经过将近两年半时间的筹划、部署、建设,11月11日,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简称北电科)与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集创北方)共建的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中试基地终于进入正式运行阶段。作为北京经开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又一生动实践,未来,这里将承担起每年完成1亿颗以上芯片的功能测试,为经开区企业提供500人次以上集成电路技术培训的重任。同时,也为破解“就业难”和“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产线进校园
零距离对接岗位
走进中试基地,二十余位学员正在仪器前跟随老师进行课程学习。“有别于‘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办的中试基地能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接触芯片测试等项目,接触前置有助于他们对未来岗位进行提前认知。”北电科电信工程学院电子技术系主任裴春梅在接受采访时说。
据了解,中试基地通过将真正产线引进校园,为学生提供在高端技术生产线学习实习工作的机会,不仅让学生零距离对接岗位,实现了集成电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也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促进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而学生们在这里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完成网络基础、大数据应用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微电子与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职业技术技能课程后,就可以较顺利地走进与学校签订战略协议或专业对口的企业,缓解了“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同时,因为中试基地学习环境与未来岗位工作环境相差无几,也能够让毕业生尽快实现“心理断奶”。
合作新标杆
缓解人才短缺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力量。然而,作为人才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集成电路一直深受专业人才尤其是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困扰。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0-2021年版)》显示,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规模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
据电科院电信工程学院院长于京介绍,中试基地将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六方面进行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协作,培养集成电路人才,服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其中,将着重培养集成电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打造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中试基地,每年将完成不少于1亿颗芯片的功能测试,并为区内企业提供不低于500人次的集成电路技术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人”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服务、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机制,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和鲜明特色。”北电科院长姚光业说,未来学校将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和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最新需求为指引,依托集创北方的雄厚力量和强大平台,努力将中试基地打造成为立足经开区、服务北京、辐射全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校企合作新范式、新标杆,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新路径,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融媒体中心齐美娟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