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创新亦庄 > 技术创新示范区 > 孵化器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专题报道 我在亦庄搞创新

  1.jpg

星河动力刘有炜

2.jpg

  擎天智卡潘震皓

  3.jpg

  赛纳生物陈子天

4.jpg

  大艾机器人帅梅

  2022年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年的主题为“创新争先、自立自强”。

  有人发现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十多年研发接力推动测序设备实现国产替代,终将实验室课题推向市场化落地;有人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自主研发国内首款外骨骼机器人以科技助残,从研发行学者向经营管理型企业家进阶;有人从研发岗走向创业路,推动自动驾驶卡车驶入新场景,让科幻变为生活;有人走出学校参与火箭研发,一次又一次将民营火箭送上太空,让梦想照进现实。

  北京经开区的创新创业者们,在时代巨变中闯出一条创新争先的大道,以他们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身上,映射出自立自强的青年新风貌。

  全球最大的重组蛋白库

  全球首条智能网联汽车潮汐实验道路

  全球首张用于临床诊断的致聋基因检测芯片

  全球首个使用全新作用机制的国产1类创新药

  全球首架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

  全国唯一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

  全国第一条8.5代液晶显示生产线

  全国唯一一条奔驰发动机生产线

  中国大陆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

  全国唯一IPv6根服务器工程中心

  中国首次民营商业航天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高精度入轨

  全国首个全人源化抗体新药

  星河动力篇

  走出学校

  我在亦庄造火箭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孙艳平)“我从小就有个航天报国梦,大学读的是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去年毕业后,9月份就来到北京经开区加入公司,现在正参与研制火箭。”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星河动力航天)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刘有炜笑着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的成长速度也像坐上了火箭。

  火箭研发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很多人的配合和持续优化。此前,星河动力航天发射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实现了国内民营火箭首次连续成功和首次一箭多星商业发射的新突破,这给刘有炜带来很大的触动。当时作为新入职员工,她没有参与研发,后来在身边同事的带领下,她参与到后期遥二的系统优化中,如今正承担星河动力航天计划于今年发射的火箭研发任务,主要参与其中控制系统设计的工作。

  “当我跟朋友说‘我在造火箭’,他们都觉得,我会穿着研发人员的白大褂,坐在电脑前画图、做设计。其实,真实的工作不仅坐在办公室研究,还得天天往工厂跑。”刘有炜说。当产品设计出来后,需要去工厂确认是否符合设计预想,受工艺水平的限制,设计和实际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存在差别。控制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火箭的姿态控制,在设计过程中,虽然不用具体设计每个零部件,但需要负责协调各个组件的生产配套,把它们组装到整个系统上去测试协调性等。

  进入商业航天行业以来,刘有炜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更需要接地气的生产配套。如果现有工艺水平达不到理想状态,她和同事们就得想办法“曲线救国”,用一些更麻烦的方法去实现预期目的,在工艺打磨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时间摸索。每当测试完遇到问题时,刘有炜就沉进实验里,从早上8点一直到深夜。

  “并不是我一个人在忙,大家都非常敬业,我们需要相互配合。”刘有炜接着说,“我看到过几次凌晨4点的亦庄,虽然研发制造火箭很辛苦,但我觉得付出越多,收获时喜悦就越大;现在越累,成功的期待就会越大。不只是我,同事普遍觉得,研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越多,等到火箭发射时信心会越足,因为隐患都解决了嘛。”

  谈及未来,刘有炜说:“越是仰望星空,越要脚踏实地。我现在的一个小目标,就是先把负责的工作做到极致。和汽车一样,火箭的目的也是运输,我希望能通过优化,让火箭用尽量少的负重运载尽量多的东西。我憧憬自己参与研制的火箭发射时,能去现场看,没准到时候会当场哭出来。”

  擎天智卡篇

  梦想变成现实

  开启自动驾驶卡车创业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孙艳平)“看到路上跑的自动驾驶车辆,我会有很强的成就感,因为我参与了,和同事们一起把自动驾驶从一个梦想变成现实。”北京擎天智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擎天智卡)CEO潘震皓说。5年前,自动驾驶行业刚起步,他抱着学习的心态投身其中做研发;3年前,北京经开区开放首批自动驾驶测试道路,他出差来此看到梦想落地的样子;去年年底,他创办擎天智卡融资近千万美元,将公司落户北京经开区,开启新的自动驾驶旅程。

  自动驾驶刚火起来的时候,行业普遍处于一种“想做,但还不清楚具体怎么做”的状态,可这并不影响很多技术先锋对未来的憧憬,潘震皓也是如此。时间回到2017年,一家自动驾驶初创企业向潘震皓抛来橄榄枝,小马智行CTO楼天城说:“师弟,加入我们一起创业吧。”出于对大学师兄的信任,以及对自动驾驶发展的认可,潘震皓从谷歌辞职,成为小马智行第12号员工。在此后4年半的时间里,他从基础研发开始,逐渐参与并主导了感知技术和规划控制技术两个自动驾驶最主要模块的开发,并在2020年担任该公司卡车事业部小马智卡的CTO。

  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潘震皓对自动驾驶行业的认知越来越清晰,自主创业成为新的挑战,2021年11月,他回国创立擎天智卡,北京经开区也为其日后自动驾驶卡车上路提供了政策环境。在潘震皓看来,在干线物流场景下,自动驾驶卡车的商业模式相对容易跑通,极大缓解了疲劳驾驶、人力成本高等行业痛点。国外凭自动驾驶卡车驶入“自动驾驶第一股”赛道的图森未来,也进一步验证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国内虽有巨头加码入场,不过自动驾驶卡车行业格局和商业模式尚未真正定型,擎天智卡突出重围的机会很大。

  “我们的核心团队成员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对无人驾驶卡车的研发和运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这也是我们底气和自信的来源。”潘震皓说。擎天智卡的三位创始人正好互补,作为CEO,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找人和找钱,“优秀的人都希望和更优秀的人共事”;公司CTO孙又晗,曾先后供职于微软、Facebook、小马智行等企业,目前主要负责带领技术团队;公司另一位创始人薛健聪负责商务拓展。创业以来,难题遇到不少,现在想起来潘震皓觉得“不算什么”,他说:“第一次做可能会陷入一些思维盲区或误区,第二次做就好很多。对工程师出身的人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很艰辛,把问题解决了,回头去看会觉得不算什么。”

  从最初只觉得“自动驾驶技术很酷”,到现在参与过自动驾驶车辆落地,甚至需要说服更多人加入团队一起推动自动驾驶卡车开上公路,潘震皓走得笃定。“目前,我们正处于技术攻坚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推出自己的自动驾驶卡车车队,探索商业化,去拉真实的货单创造营收,希望在未来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卡车技术,取得同赛道领先地位。”潘震皓说。

  赛纳生物篇

  走出实验室

  国产新型基因测序平台从研发到落地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孙艳平)“基于全自主研发的国产测序平台,我们希望为构建中国技术主导的测序新生态夯实地基。”赛纳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赛纳生物)联合创始人、CEO陈子天博士说。小小的国产平台背后,是从技术源头创新,是三代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传承;从实验室到产业化,道虽远,行则将至。

  2010年,随着国际基因测序商业的发展,高通量测序仪在中国萌芽,但高额利润和技术被上游外国测序仪企业垄断,国内基因测序公司处在金字塔中下游。如何改变?从哈佛全职回到北京大学的谢晓亮院士,带领黄岩谊教授课题组一起,启动了国产原创基因测序仪的系统性研发课题。作为国家基因测序仪863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团队,他们组建起一支年轻的研发团队,陈子天逐渐成为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

  自主研发道阻且长,没有人知道能否找到底层技术的新突破。外界测序技术在商业化推动下飞速进步,陈子天憋着一股劲儿,全身心投入实验中。有一天,实验要测试一种新合成的荧光碱基反应性能,他灵光一闪:如果一次混着加入几种碱基,不就能看到连续反应动力学性能了吗?这种“混合”信号能不能被解码?他查阅资料发现,信息传输领域的解码技术完全具备这种可行性,立刻兴奋地和导师讨论并着手实验,创造出纠错编码(ECC)测序策略,即“2+2”编码纠错测序原理:不再单个识别碱基,而是两两组合测序,这样三轮信息经由算法进行纠错和校正,可获得极为精确的碱基序列。至此,这项技术真正成为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技术。

  技术难题攻克了,如何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实验室只能进行原理性验证,要想做成真正的产品,必须遵循商业化产品的开发逻辑。”陈子天说。2015年,依托国际首创的荧光发生(Fluorogenic)测序纠错编码和纠错编码(ECC)测序策略这两项核心技术,陈子天联合谢晓亮院士、黄岩谊教授团队创立了赛纳生物。

  “从实验室到工程化探索,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原研技术没有可参照的工程设计。”陈子天说。光学系统设计、测序化学、芯片设计、算法等多个关键技术难点相互耦合在一起,全部要靠团队自己同步开发,反复迭代。2017年,陈子天带领团队设计出赛纳生物第一代基因测序仪原型机,进行了首次真正的高通量测序。随后,经多次迭代,他们推出各项性能稳定的工程机,目前已实现产品量产,并启动医疗器械临床注册。

  2022年,赛纳生物迎来“商业化元年”,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基因测序仪S100和配套测序芯片、试剂已于今年1月正式发布。陈子天说:“基因技术产业已被国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赛纳生物将不断探索,持续推动高通量测序技术更广泛的应用,用高标准助力我国测序产业快速发展。”

  大艾机器人篇

  科技助残

  自主创新研制外骨骼机器人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孙艳平)“做事情的状态,以前是我一个人‘跑’起来,现在是全公司一起‘跑’起来。”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大艾机器人)董事长帅梅笑着说。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期间,两个截瘫火炬手在大艾机器人提供的外骨骼机器人助力下,实现直立行走梦。那短短的距离背后,帅梅在科技自立自强的路上跋涉了很久:研发出中国第一个外骨骼机器人,在经营压力中寻求转型,为开拓新市场进一步研发优化……

  “我相信一定能做出世界一流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帅梅说。“自立自强”就像刻在她骨子里的东西。读博期间,帅梅曾用五年时间,攻克五轴五联动数控系统的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对中国航天、航海关键复杂型加工设备的影响。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时,帅梅选择了前沿的仿人机器人技术领域,那时她妈妈关节炎严重,帅梅萌生了研发可用于康复治疗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想法。

  2009年,她带领团队研发了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引领、开创了国内外骨骼机器人行业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方向。后来创业,帅梅更是通过自主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在2018年获得中国第一个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第一个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外骨骼机器人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获准上市。

  万里创业路,研发成功只是第一步,在产品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暗礁林立。正当帅梅带领团队开拓出医院这一目标用户群后,2020年疫情的影响悄然而至,医院订单大幅减少。面对考验,公司要如何发展?帅梅不想坐以待毙,她决定带领团队从toB(企业业务)向toC(个人业务)转型,开辟家庭应用场景。然而,新的困境再次出现:如何解决价格昂贵问题?在原本的核心技术原理框架下,很难降低成本。帅梅便从产学研合作、带领公司团队自主研发等方面开始新一轮的技术攻关,独创仿生行走传动系设计,依托多关节协调控制中心,突破智能生物感知与仿生步行、人机融合多模式混合控制等关键环节,研制出外骨骼机器人家庭版,将售价从百万元级别降低到10万元级别,改变了截瘫、偏瘫、脑瘫等“三瘫”重大恶性疾病几乎无法康复困境,成为“三瘫”可治愈性治疗新手段。

  到现在,大艾机器人已经帮助一万多名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重新恢复行走能力。帅梅打开手机微信,他们已经建了很多个患者交流群,大家经常互相鼓励,分享使用感受和最新状态,时常也有新人加入寻求建议。冬残奥会上截瘫患者行走参加火炬传递的一幕,为更多人带来康复信心,一位截瘫的十几岁少年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助力下站起来,他妈妈激动地说:“你们公司一定要活下去!”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话也成为帅梅及其团队坚持的动力,很多时候工作都是笑着的。

  如今,大艾机器人已拥有6个系列9款外骨骼机器人设备,成为一家以外骨骼机器人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临床治疗解决方案供应商。帅梅说:“我们是大艾机器人,也是大爱机器人。扎根经开区发展的这个过程也验证着,越是难的事情越要去攻克,一项解决卡脖子技术的创新产品,不仅能推动公司的快速发展,也能帮助更多人健康生活,我也从一个研发型学者向经营管理型企业家迈进。”


相关新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