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 > 改革创新案例 > 经开区案例

定制化、集成化、共治化 构建商业综合体场景化审批服务模式

  建设商业综合体是推动区域产业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商业综合体容纳多业态市场主体,从开工建设到开业运营,审批手续涉及领域广、事项多、流程长,既涉及拿地开工后各项工程建设审批手续,又涉及招商后各类市场主体准入准营审批手续的办理。企业按部就班办理各项手续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北京经开区结合产城融合发展工作实际,在商业综合体探索开展场景化审批试点改革,深度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系统和服务资源,全面加强业务协同,优化再造办事流程,着力推动定制化服务、集成化审批、标准化监管,构建多元共治的审批服务新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靠前提供服务

  1.多部门联动共享信息。对于入驻商业综合体项目,行政审批部门提前介入,与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行业监管及属地镇街等单位联动,了解项目规划、建设方案、业态布局、周边关切等各方面信息。

  2.开展项目综合研判。行政审批部门根据掌握的项目信息,确认商业规划及审批业务办理需求,结合经开区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和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综合研判。

  (二)定制审批方案

  3.“一对一”定制审批服务方案。在对商业综合体项目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按照项目进度梳理工程建设及准入准营两条线的审批事项,结合项目业态、区位特点、周边环境、建设周期,定制审批服务方案,明确审批方式,审批时限,实现“一店一策”。

  (三)开展集成审批

  4.实现服务对象集成。建立“审批部门—业主单位—入驻门店”链条式审批服务模式。对于审批诉求,审批部门直接对接业主单位,不再面向入驻门店。需要技术指导的,审批部门通过“小亦带您办”等方式对业主单位委派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业主单位技术人员掌握审批标准后,统一或单独对各入驻门店进行培训,并在联合踏勘前进行把关。

  5.实现审批事项集成和改革举措集成。建立商业综合体审批工作组,实行全流程审批服务。在工程建设环节办理施工许可、消防验收、竣工备案,以及在准入准营环节办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出版物零售许可、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过程中,叠加首席审批师、“一业一证”、告知承诺制、信用审批等改革措施,定制一张事项清单、形成一套办理标准、进行一次技术指导、开展一站式联合踏勘。

  (四)实施协同共治

  6.建立协同共治责任机制。以责任协议书等形式明确审批部门、业主单位、入驻门店的各方责任及义务,充分发挥业主单位的平台指导与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实现审批协同多元共治。

  7.建立考核机制。审批部门基于责任协议书约定,通过业务办理对业主单位监督指导及入驻门店的履诺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经开区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与事中事后监管相衔接的信用传导机制,推动企业诚实守信、重信守诺。

  (五)实施一体化综合监管

  8.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在商业综合体开展“6+4”综合监管改革试点,从“商业综合体+入驻商户”两个层面,构建“风险+信用”评价机制,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发挥商业综合体内保作用,实施自治监管;通过委派义务监督员、消费者上传“随手拍”、新闻媒体等,实施共治监管;搭建商业综合体数字监管平台,利用现有信息化手段,推行线上科技监管,搭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一体化综合监管格局。

  二、主要成效

  一是找一口全办成,企业无需跑多门。在项目入区后,针对商业综合体建设运营涉及业态多、建设流程长等特点,审批服务部门与产业发展部门、规划建设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加强对接联系,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各部门都能够时刻掌握商业综合体建设进展,并针对其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需求,开展过程服务,及时给予政策支持与指导。

  2.从装修到开业,优质服务伴随全程。在审批环节,打破传统的“单线条”办理模式,将商业综合体涉及审批事项重构为“工程建设”与“准入准营”两条线,并实现同步推进。在技术指导环节,由审批工作组面向业主单位委派的技术人员开展指导;在审核环节,针对工程建设领域事项,由首席审批师负责从开工到验收环节全过程审批,针对准入准营领域审批事项,由首席审批师负责营业执照与许可证的全流程办理,提升审批服务的速度与质量。

  3.一次上门全身检,企业不再疲于应付。从商业综合体角度实际出发,构建以“风险+信用”为基础、“分级分类+协同”为关键、“科技+共治”为驱动的新型监管体系,创新“6+4”一体化事中监管模式,辅以“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场景化措施,实现“一次上门、全身体检”,真正提升监管效能,有效降低检查频次。


相关新闻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