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已归档】改革开放40周年 > 特别策划 > 我与改革开放故事征集活动

开发区开启了我精彩的下半生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首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我有幸见证了这扇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

  我是在1991年被抽调到开发区管委会工作的,那一年我53岁。这个任命,也成就了我与开发区的缘分,并开启了我精彩的下半生。

  从零开始绘蓝图

  1991年8月15日,这个日子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那天召开的第十八次市政府常务会上决定,在大兴亦庄建设一个工业小区。当时把这个“工业小区”定名为:北京市亦庄工业小区。定位是建设项目以高新技术、出口创汇、利用外资项目为主,对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的要优先安排。会上同时宣布了这个工业小区的领导人员,在市规委工作的我被抽调到管委会工作。 

  当年的亦庄地区是纯粹的京郊农村,每周一三五停电、二四六供电,星期天随时拉闸。像样的公路有两条,六米宽,勉强能错开车。乡政府才有电话,打电话到北京市区得拨长途。附近几个村子都算上,最高端的企业是一家三轮车厂,名叫金牛。

  搞了半辈子规划,现在有个机会参与在一片“白地”上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工业区,我知道这既是一个机会,更是一个挑战。

  为了让制定的规划更加严谨,管委会先斥巨资做了各种前期勘探并制作专业的报告。比如委托地质局水文地质公司,在规划范围内做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普查和40平方公里范围详查;委托市环保研究所完成20平方公里范围的环境影响报告,调查1970-1990年20年的气象资料, 对本地区的环保环境和生态环境现状做了调查和预测研究,提出修复生态环境和环保要求的原则和保障措施等建议;以及完成亦庄、鹿圈两乡的经济、土地、人口和文化等情况调查等。

  当时这些前期调查耗费了大量资金,但是这种钱花出去了,又不是马上就能看到收益的,所以当时甚至有人说我们这帮人是“不务正业”,瞎花钱。

  最终,根据这些前期的调查和勘验,我们编制完成15平方公里开发区总体规划方案,并在1991年12月经首规委批准。而现在开发区的发展也证明,这些基础调查的钱没有白花,它为开发区总体规划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持,才使得这个27年前制定的总体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比如为方便项目落地,研究基本地块,根据项目大小可以组合以适应项目的需要。太小的项目可进入建设好的标准厂房。同时规划还安排了公共公寓,也就是现在的永康公寓和青年公寓,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打工族的住宿问题,避免开发区周围农村瓦片经济的发展。

  让企业信任开发区

  1992年4月8日,北京亦庄工业区奠基,同年8月25日经由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当时开发区招商引资来的第一个企业是资生堂,资生堂的厂房是在一片麦地上动工的,那是1992年7月13日。当时日方要求1993年的7月13日,开发区就要为厂房提供完善的水、电、气、热、电信和道路、污水雨水排放等设施,如果不能提供,就要按照双方的约定支付违约金。

  要知道,开发区是1992年10月才开工建设,当时水需要从南三环接入约8公里;天然气从丰台新发地接入约14公里;供热要建设140吨规模的第一供热厂和管道系统;还要建设10万门程控电信局及系统;同时还需按规划建设110千伏变电站和配电网络系统以及污水雨水系统,污水处理厂、中水处理工艺建设等……工程量之大、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在当时管委会同志们的努力下以及多方的支持协助下,1993年7月13日前,日方合同中要求的项目我们基本完成。

  看到开发区真的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麦田上创造了奇迹,当时资生堂日方董事长鸟海康男讲了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开发区可以信任。”有企业这么句话,我们的辛苦就都值了。

  为了“一流”得罪了不少人

  开发区管委会建立之初就提出了“四个一流”:一流的规划,一流的项目,一流的配套,一流的服务。一流的项目就是要坚持五少两高的招商政策,对项目要求占地少、污染缺少、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适合首都要求的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有后劲的产业入区等。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为了坚持“一流的项目”,我们得罪了不少人。

  而说到“一流的服务”,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高质量、快速审批入区项目。当时还是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审批程序,企业如果打算建厂,要经过政府的各个主管部门分别审批,从计划、规划设计、土地、消防、交通、绿化、环保及水、电、电信、气、热雨水、污水报批,施工和监理、工商注册、招工培训等需盖100多个章,审批时间半年到一年不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管委会开始“要权”,并最终得到市政府和人大常委的支持,通过“开发区条例”地方法规,市政府为落实“条例”还出台了实施条例的政府令,把13项职权移交给开发区管委会。这样一来,开发区采取申报大厅的方式,集中申报、限时办理的方式,提升审批速度。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就是“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尝试吗?而正是这种尝试,让我们的产业聚集度迅速提升。

  从1992年的起步到2002年7月,十年间有1055家企业在开发区落户,投资总额约40亿美元,到2017年底开发区入区企业已经超过两万家。

  从1990年到2000年退休,我目睹了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虽然很苦很累、很艰难,但却满心骄傲。退休后的我也一直关注着开发区的发展,每一条开发区发展的新闻都让我心潮澎湃,我期待开发区在新时代创造更辉煌的业绩,圆我们老一代开发区建设者们共同的梦想——做世界上最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