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已归档】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学党史 > 薪火相传

“工”变“匠”撑起传承的“伞” 一个人带出一支技术团队

  1977年,她放弃了高考的机会走进“航天大院”;1987年她拿到大专文凭,同时拿到文凭的工人都“跳”到了更轻松的技术管理等岗位,但她没有;2009年,年过半百的她到了退休年纪,本可回家颐养天年,但她依然没有……

  她,就是张芸,面临一次次抉择,她的答案始终如一。44年来,她一直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的北京航天万源科技有限公司航天无线电产品装接生产一线上努力耕耘、刻苦钻研。“每一次面临选择的时候都有犹豫、有动摇,但却又从未离开,是因为对电装的难以割舍。每每用双手装接出一个产品时,心中总满是欣喜。”手中拿着装接好的产品,63岁的张芸笑得像个孩子。即便现在她桃李满天下,徒弟的徒弟都已出师,但依旧葆守着刚刚接触电装时候的那份初心。

  一个技能人才带出一群技能人才,一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孵化出许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航天万源,以张芸为支点的技能人才呈伞状辐射。

  初心首次入行的岔路口

  ——她选择了电装!

  1977年,张芸高中毕业选择“航天大院”,走上电装岗位。“我父母都是从事航天工作的,从小我就对航天事业有着万般憧憬,终于,有机会参与其中。”张芸说,“这一次选择就是我的初心,我希望能用一技之长为中国航天事业添一份力。”

  从此,小小的电路板成了张芸的大舞台,但在电路板上练就一技之长并非易事。

  跟张芸一批进车间的共有5个人,正好对应车间里的五名师傅,大家“一对一”拜了师。“开始就是每天看着师傅做,新人第一年都不让上手,因为一旦有个焊点没焊好,整个电路板就废了,那时候原材料可珍贵了。”张芸回忆,那段时间虽然没能实操,但她明白了:一块电路板几百个元件,一根电缆几十个接头,稍一粗心,一个焊点虚焊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任务失败。航天人那种不容出任何差错的责任感,从那时起深深植根在了张芸心里。

  看着师傅熟练地操作,张芸十分手痒,于是一旦有空她就拿着废旧的电路板焊了拆、拆了焊,反复练习。一年半之后,张芸报名参加了集团公司组织的四级工竞赛。要知道,参加这个竞赛的人都有着非常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新人”张芸在比赛中获得了第十四名的成绩,居中等水平,单位因此特批她提前出徒。

  不仅是技术的精进,张芸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到单位几年后,她主动申请入党。成为党员的那一天她至今难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责任感在戴上党徽的那一刻释放出来,我觉得我的初心更坚定了一些。”

  匠心新的机会面前

  ——她依旧选择了电装!

  1987年,张芸考取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大专文凭。当时,许多拿到大专毕业证的一线电装工人都转了岗。又一次选择的机会,摆在了张芸面前,她依旧没有离开。

  与此同时,她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工作上,并把经验总结成文字,这让她逐步成长为一名“学术型工人”。同样在这一年,张芸第一次参加了全国技能比赛并闯进前三甲,被聘为“国家级技师”。之后,她又陆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和奖励,拿到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为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之一,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一个电路板小至如同半个巴掌般大小,上面却有密密麻麻的数十种不同元器件,要精准、牢固地把它们焊至各自的“岗位”上十分不易。电路板上的芯片,只比指甲大上些许,却有上百个“触角”,其间距不足圆珠笔尖宽,但焊接时各个焊点要分明,稍有不慎便会连接导致短路。44年来,从张芸手下焊出的电路板,不曾有一块出问题,合格率100%。

  传承退休时的抉择

  ——她还是选择了

  难以割舍的电装!

  转眼,到了2009年,张芸已是退休的年纪,但是她依然没有离开岗位。“只要年轻人需要,我就一直坚持下去。”此时,张芸已是许多年轻工人的师傅,她专注于传授技术。

  2012年,国家级张芸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工作主线有两个:一个是技术攻关解决生产瓶颈,一个是人才培养。张芸与刘芳、李丹、徐林涛三名公司的技术技能人才签约,建立正式的师徒关系。张芸告诉记者:“教徒弟时都是倾囊而授,学到什么新知识总是第一个想到与徒弟分享,生怕他们不会。中国航天事业还是得靠他们年轻人。”

  “从师傅身上我看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人精神。”2012年进入公司的徐林涛如今是航天技术能手,已经收了8个徒弟。在工艺上,张芸的要求是严苛的。“每一烙铁焊下去一定要精准,不能有任何差池,师傅常说,每一块小小的电路板都担负着巨大责任,火箭升空过程中,哪怕是一个焊点焊接不稳就会导致发射失败。”徐林涛说,在生活中,张芸又是和蔼可亲的。逢年过节徐林涛回老家,张芸总是早早就为徐林涛的孩子们准备好礼物,可是在张芸自己女儿的成长中,她却因为工作繁忙,总是缺席的那一个。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非常迅速,总是有新设备研发出来,我也在徒弟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张芸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能将余热洒在光荣的航天事业上,张芸不仅每天都在学习,还带领徒弟们加班加点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

  李丹告诉记者,有一次她所在的部门承担一个项目,项目有三个需要解决的关键点。如果攻克不了就无法实现批量生产。张芸对李丹等人编写的资料逐字逐句进行修改,加班和他们一起讨论,还在几百个数据中发现了几个数据的演算错误。在一年多的项目攻关过程中,李丹得到成长。谈话间,李丹接到了正在外培训的徒弟电话,言语间尽是叮嘱:“要多问、多听、多学习,取长补短……”

  在生产线上,陈冰科正在认真地焊接,每一个焊点光滑圆润、100%透锡。张芸介绍:“这是我徒弟刘芳带的徒弟,现在已是产线上的佼佼者,间距0.4mm的焊点她都能完美完成。”去年年底,陈冰科跟随师傅的脚步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她说,从那天起,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些。“如果说退休时,撂下担子还有些不放心,那现在看到徒弟、乃至徒弟的徒弟的成长,心里十分踏实。”张芸拍拍陈冰科的肩膀,欣慰地笑着。

  如今三名徒弟都在事业上有所发展,2007年进入公司的刘芳已经成为高级技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电装技能专家;2012年进入公司的徐林涛也已经成长为技师、航天技术能手、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青年拔尖人才;在关键工艺管理岗位的李丹已经成为高级工程师、部门副经理,由于各项工作的出色表现,不仅多次受到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表彰,还获得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工艺工作先进个人”奖。

  现在,张芸的两名徒弟成立了自己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一名徒弟有了自己的团队班组。不仅仅是他们,徒弟的徒弟们都已有所建树。

  一位技术技能人才带出一群技术技能人才,一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孵化出多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团队班组,在北京航天万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张芸为支点的技术技能人才呈伞状辐射。张芸作为技能大师,培养技术技能带头人刘芳、李丹、徐林涛等人。刘芳、李丹、徐林涛等技术技能带头人又利用名师讲堂等方式,给技术技能带班人进行授课。技术技能带班人又在车间主要负责培养骨干成员,再由骨干成员带着普通员工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公司还开展以张芸名字命名的“芸集杯”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带动全体技术技能人员提高业务能力。

  “几次选择的机会面前,您从没有离开电装岗位,会后悔吗?”面对疑问,张芸的回答十分笃定:“不后悔!”从事一辈子航天事业,去年,张芸第一次现场见证了火箭升空,她说:“那一刻的激动至今难忘,我觉得这辈子作为航天人真的值得。”

  三次抉择,每一次张芸的选择都是一样的,却又不尽相同:一次选了初心,一次选了匠心,一次选了传承……

  融媒体中心记者卢金曦/文张磊/摄

1.JPG

  张芸展示早期照片,诉说青春过往。

2.JPG

  张芸用初心、匠心擦亮胸前党徽。

3.JPG

  44年来,3次抉择,每一次张芸的选择都是一样的,却又不尽相同:一次选了初心,一次选了匠心,一次选了传承……如今,她桃李满天下,繁星闪耀。

4.JPG

  每一根线都要认真仔细分辨。

5.JPG

  一个技能人才带出一群技能人才,一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孵化出许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航天万源,以张芸为支点的技能人才呈伞状辐射,师徒共同助力火箭升天。

6.JPG

  张芸的精准来源于对细节的严格要求,她用显微镜检查徒弟的焊接点。

7.jpg

  带领徒弟们获得众多专利奖项。

8.JPG

  作为党员从事了一辈子航天事业,去年,张芸第一次现场见证了火箭升空,她说:“那一刻的激动至今难忘,我觉得这辈子作为航天人真的值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