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建华 每次技术评审都让专家“吃惊”
宫建华
人物名片
走进航天拓扑副总经理宫建华的办公室,瞬间就隔绝了嘈杂的声音,只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坐在办公桌前的宫建华仔细盯着眼前的屏幕,仿佛并没有注意到记者的到来,直到记者出声提醒,他才从工作的世界中走出来。
这样严谨的做事风格,让他一坚持就是15年,毫无懈怠。同时这样的工作态度,让他一度成为公司“创新工匠”。
因为“杨利伟”有了航天梦
1999年,宫建华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得了本科学历,拿着优异的毕业成绩单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在青岛做一名北海舰队后勤保障单位的电气员,在当时这是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敢想象的。“当时的工作无论待遇还是其他都很好,但是和大家共事久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宽广。”宫建华说,这也是他决定考研,提升学历的原因。
2001年,经过一番刻苦的复习后,宫建华如愿考回了大连理工的研究生。和其他毕业就参与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不一样,宫建华更好地利用了每一个业余时间。“研究生三年,我40%的时间在教研室,50%的时间在图书馆,剩下的那10%才是杂七杂八的。”谈到这里,宫建华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如果说经历过艰难和辛苦就会有收获,那么宫建华正验证了这句话,“除了自己付出的,我觉得机遇也算是很重要的节点”。宫建华说,当2003年杨利伟成为航天英雄的那一刻起,宫建华内心的一颗叫作梦想的“种子”发芽了,他想要在航天领域从事工作,在这个蓬勃发展的行业留下自己的足迹。
于是,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的宫建华,没有选择回到熟悉的行业,而是进入了隶属航天集团的航天拓扑公司,致力于军民融合和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干起活来不眠不休
从进入公司至今,已经15年了,这15年间,他带着同事们一起攻坚克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2007年,宫建华临危受命,和几名同事共同开发了一项技术,原本一切顺利的项目反而到了最后阶段迎来了难题,开始调试设备的时候偏偏出了差错,无论怎么调试,设备都在不停地报警,设备参数也是无法调动。“凌晨3点钟,我们发现可能是设计有问题,器件选型就不对。为了能尽快解决问题,我不顾时间立刻给供应商打电话,他不接我就一遍又一遍地打,至今这位供应商的电话号码我都记得。”最后经过双方的协调,更换器件后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没有影响生产进度。谈到当时的场景,宫建华仿佛历历在目,不禁捏了一把汗。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宫建华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在众多项目的评审中,宫建华也是下足了功夫。“当时我带头的很多项目是公司的先例,评审组也无法给出判断,所以我就要去说服他们,给评审组讲解。”除了口头上的理论,还要进行现场演示,但宫建华从未让大家失望,每一次的评审都让在场的各位大开眼界。但这一切都是他用无数个日夜换来的。
“从进入拓扑到现在,最长的时间是三天三夜只睡了10个小时,几乎哪里需要填补哪里,出差是常事。”比起疲倦,宫建华展示的更多是从容。“当时宫总的车总是停在一个位置,我们都以为他不开车。”同事侯小波说,其实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宫建华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就是这样,让宫建华得到了身边人的认可。
和徒弟们拿下7项专利
在宫建华眼里,他的成绩离不开大学的老师,“其实公司发展和上学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需要有人去指引”。后期公司由宫建华作为领军人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在这期间,他尝试“师带徒”的传承模式,让每个成员术业有专攻,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亮。
现如今,由宫建华带领的数十人创新团队获得7项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年均有80个项目同时运行,部门营业收入最高达到1.3亿元,占公司全年营业收入的53%。
“每当看见同事收获成绩、公司传来喜讯的时候,是我最欣慰的时刻。”宫建华边点头边笑着说。
除了对公司的同事,宫建华对自己子女的成长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平时忙于工作的宫建华很少可以闲下来,所以他换了“另一种”方式来陪伴子女。“平时周末我几乎都在公司,虽然他们年纪小,但都很懂事,所以他们想我的时候就来公司做作业。”谈起自己的子女,宫建华眼中总是含着一丝暖意,因为在宫建华的影响下,子女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他们对这个行业有兴趣的话,我会选择支持他们。”宫建华点着头说。
对于未来,宫建华表示,永远不会停止创新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