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已归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榜样

刘芳:12年苦练三大绝活

刘芳:12年苦练三大绝活.jpg

  7月3日下午3点多,记者来到开发区北京航天万源科技有限公司时,却并未看见刘芳的身影。

  “上午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为了不耽误生产,刘师傅没有来得及吃午饭就去工作了。”刘芳的同事告诉记者,刘师傅作为车间工段长,每当遇见这种紧急任务,她总是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地赶进度。

  大约半小时后,记者见到了结束工作的刘芳, 一身整洁的工装,瘦高个子,话不多但是语速很快,这是刘芳给人的第一印象。随着采访的深入,刘芳的话匣子慢慢打开了。

  2007年,刘芳从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来到万源科技公司工作。 起初,由于对工作不熟悉,刘芳度过了一段难熬的时光。“一开始很多事情做不好,感到很沮丧。不过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师父。”刘芳对记者说,“我师父是国家技能大师张芸, 张师父不仅手把手地教我技能,更传递给我一种敬业精神,我和师父的性格很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

  12年的苦练,刘芳练就了多项绝活。她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成长为车间技能带头人、工段长 ,先后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一院拔尖技能人才”等称号。

  袖珍焊点的精准焊接

  高密度多引脚SMD芯片的焊接属于精细的“袖珍”焊。一个指甲盖儿大小的芯片上,均匀分布着上百个引脚,对应的是上百个针尖儿大小的焊点。

  “这类焊接最难掌握的是对焊接时长的把握和对焊锡量的控制。”刘芳说,航天标准中对焊接时长要求很严格,一旦控制不好,容易损伤芯片及印制板焊盘,焊接质量也难以保证。

  因此,每一个焊点、每一次焊接都要小心谨慎。在操作台上,刘芳的双手在指甲盖儿大小的芯片上灵活地“舞动”。只见她左手用镊子把裁好的焊锡放在焊点上,右手用烙铁把焊锡加热融化凝固成焊点,既美观又高效。

  刘芳向记者展示焊接成品时,记者看到一个个米粒儿大小的焊点整齐地排列,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当记者问她是如何把锡量拿捏得恰到好处时,刘芳说:“在焊接前,只要把焊锡丝裁成固定长度的小段儿,每一小段儿焊锡丝对应一个焊点。”

  有了这个诀窍,这类芯片的焊接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焊接质量也更加可靠。

  百根“金针”的精巧装配

  采访中,记者在操作台上看到了很多连接器,每个连接器上都有三至四排数量不等的金色细针。刘芳告诉记者,这些连接器的插针都是镀金的,很昂贵,容不得半点闪失。

  刘芳需要将连接器上的上百根针同时插入印制板的焊孔中,逐一进行焊接。最后一道对接装配工序是最关键的环节,由于连接器对接部位处于视线盲区,且上百根细针必须同时装配到位,对人员的技巧要求很高。

  “这项工作, 我把封闭的空间分两个步骤装,中间用垫片隔开。”刘芳对记者说,这样金针入孔准不准提前就能预知,能够确保万无一失。

  刘芳在成百上千台产品的装配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了“盲装”技巧并制作了辅助工具,为产品质量保证奠定了基础。

  巴掌大的空间装配百根导线

  刘芳认为,好经验要传承。她组织参与录制了培训教学视频,为大家讲绝技绝招、疑难易错点。其中,小空间高密度的装配技巧就是其中之一。

  导线是产品最细小的“神经”,走线稍有不顺或磨损,就会存在质量隐患。在比手掌还小的空间内,分布着上百根导线,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复杂、走向各异,同时对布线后的高度还有着严格的限制。“当时都绕晕了,根本放不下。”刘芳回忆起第一次操作时告诉记者。

  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练习,刘芳现在装配的导线俨然是一件工艺品。只见她将上百根导线进行绑扎、分支、固定,原本杂乱无章的导线,好似变魔术一样,变成了整齐、精致的作品。

  对于研制产品而言,要通过首件制作过程中,对产品的布线方式进行合理地调整、设计,确定最优方案,才能为后续产品批产奠定基础。这就要求首件制作人员,不光心要静、手要巧,还要有空间感和想象力。“布线之前就要对线路的分布和走向有全面的了解,要认真思考,做到胸有成竹。”刘芳说。

  为了让大家掌握操作要领,刘芳还自制了色板,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种类的导线,让徒弟们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师父不仅在工作中做出表率,更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 帮助我们迅速成长。”刘芳的徒弟冯凯琪说。

  结束采访时,刘芳一再对记者说,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装配工人。“我的梦想就是踏踏实实地工作,保证自己手中的每一件产品质量可靠,按期交付。”刘芳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