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以文化浸润高质量发展之路 北京经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的背后
与会代表阅读《亦城时报》文联成立特刊。融媒体中心记者吴江/摄
工作人员为与会代表佩戴证件。
代表大会收到字画礼物。
12月4日,北京经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是北京经开区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实践,是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成果,是落实《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北京市文联深化改革方案》的重要举措,这也意味着北京市区级文联最后一块拼图完成,意味着全国230个国家级经开区中第一个文联组织的诞生。
多年来,经开区始终坚持“产业立区与文化兴城”同步并举,成功培育出以“创新文化、智造文化、工匠文化”为内涵的独特精神风尚,亦庄新城范围内已经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全民创造的文化氛围。如今,北京经开区正站在坚持产业集群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轴同向,加速由“区”向“城”转变的重大历史时刻,更加需要发挥文化凝心聚力的突出作用,以此汇聚起推动经开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情感价值和理想精神;更加需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及文艺工作者的作用,通过创作出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让改革创新精神、开放拼搏精神、攻坚克难精神、团结奋进精神成为“同心筑亦城”的动力源泉。为此,北京经开区于2020年底正式启动了文联的相关筹备工作,通过成立文联,打造集创新文化、企业家文化、科学家文化、工程师文化、工匠文化、乡土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同心圆”,彻底打通团结凝聚文艺工作者、爱好者的“最后一公里”,夯实亦庄新城文化事业发展的根基。
经过将近一年的紧张筹备,北京经开区先后组建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文创家协会,构建起文联发展的四梁八柱,呈现了“突出文联职能、突出创新文化、突出企业参与、突出区域协同、突出科文融合、突出专业引领”的特点,五个文艺家协会目前共吸纳会员近200人。北京经开区文联初步形成了四方面的特点。一是专业团体和专业人员众多。集聚了一批市级以上协会会员,占个人会员总数的38%。二是集聚了一大批国内知名的文艺工作者。作家协会主席为科幻作家星河,书法家协会主席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楣洪,音乐家协会主席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梁大南,文创家协会主席为尚亦城集团总经理齐萱,美术家协会主席为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耀林。三是结合经开区特色在全市首设文创家分会。将立足经开区文化事业与科文融合产业并肩加速发展的全新阶段,为全市打通传统文联与新时代文化环境相契合的发展之路贡献经验智慧。四是个人会员较为年轻且极具活力。所有协会个人会员中40岁以下的占个人会员总数的52%。
接下来,北京经开区文联将按照章程开展工作,筑牢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思想之基,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打造待人以亲、助人以诚、暖人以心的亦城文化之家。团结区内文艺工作者,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的工匠精神创精品、立佳作,为建设全球产业新城综合发展标杆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为北京市打造全国文化中心,谱写首都创新文化新篇章做出贡献。
据了解,29年以来,北京经开区在坚持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同时,采取政策支持、思想引导、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文化惠民等多种手段和措施,不断培育文化队伍、推进文化工程、拓宽文化惠民途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开区在全国原创的以“科技与艺术交汇赋能、创新与文化共融互促”为主题的“亦庄学院”“科技馆之城”“大都东南科技艺术节”三大科技文化艺术品牌,成为首都“创新文化”的空间载体和特色展示平台,成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亮丽新名片。融媒体中心记者张艳艳
打造亦城文化之家
唱响亦城发展华章
共享共荣的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品牌走出亦城、以创新文化赋能的科文融合产业蓬勃发展……29年来,北京经开区的文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锦上添花到熠熠生辉,让亦城人的精神生活愈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在以高质量的文化发展助推亦城的全面腾飞。
2021年12月4日,29岁的北京经开区迎来了又一次的里程碑——北京经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文联的成立,意味着北京经开区的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们,有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我们有家了!”他们由衷地说道。
北京经开区文联也将携手下属的五个文艺家协会,挖掘、书写、记录北京经开区的文化符号,并一同谱写亦庄新城文化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经开区29年发展历程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
为更好地激发区内文艺事业的活力,团结凝聚更多文艺工作者、爱好者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北京经开区文联筹备组邀请多位知名艺术家、文艺创作者加入北京经开区各艺术家协会。
北京经开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孙义勇是业界著名的词作家,曾荣获中国原创歌曲奖十大金曲奖等多项全国大奖。这次加入经开区音协,对孙义勇来说更像是“回家了”。“此前就一直给经开区的文化传媒企业担任艺术顾问,和经开区之间有很深的缘分。对经开区的文化发展情况,尤其是音乐领域的发展,有很多的了解。比如经开区的合唱就是一张响亮的名片,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孙义勇说道。
加入经开区音协后,孙义勇也从经开区的“老朋友”变成了肩负责任的“建设者”。孙义勇说,经开区29年的发展历程给了他非常多的灵感,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孕育过的人、传递出的精神都让他迫不及待想融入音乐作品中去。经开区音协成立的前夜,孙义勇一气呵成地为亦城写下了一首新歌《给亦庄画张像》。孙义勇在这首歌的开头是这样写的:“目光所及看见欣欣向荣景象,都说庄里就是人间天堂。雨洗尘土,雪融冰霜,风吹过往,岁月记得从前曾经有过的荒凉。”几天后,孙义勇一鼓作气又创作了一首《亦城之恋》,歌词里写道:“走过来过到过你身边,往昔的小镇今日的乐园,年复一年的变化倒映河面,不知不觉就长大了星移斗转。”
孙义勇说,目前已经着手第三首歌的创作。他想将这三部曲献给经开区30岁的生日,同时也希望自己创作出的作品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更多亦城的文艺工作者加入创作之中,为经开区带来更多原创的优质作品,在明年经开区建设30周年的重要日子里,一起唱响亦城。
以艺术作品凝聚力量共建亦城美好家园
和孙义勇的经历相似,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李天旭与经开区也有着多年的不解之缘。“经开区这些年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我曾作为嘉宾多次受邀参加经开区的文艺演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对经开区的文化品牌、文化名片印象很深。”说起亦庄学院、科技馆之城、大都东南科技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李天旭如数家珍。
不久前,李天旭加入了经开区美协,并担任副主席。新的身份赋予了新的使命,李天旭看待经开区的文化品牌也有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各个艺术家协会相继成立,也是为经开区文化事业注入了艺术家资源和力量,作为美协的一员,我也会全力以赴地为经开区文化品牌的塑造出力添彩。”
李天旭擅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他对经开区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赞不绝口。“经过一代代经开区人的努力,这里早已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绿色之城。城市里的公园绿意盎然、鸟语花香,这些美好的景象都是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源泉。”李天旭说,美协成立后,一方面将积极把美术艺术带进社区、园区、校区,帮助经开区的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学习、享受美术艺术,另一方面,更要积极描绘亦城人在经开区工作、生活的美好景象,通过美术作品去描绘、展现亦城人的精气神,让更多人爱上亦城,共建亦城这个美好家园。
文艺家们将把亦城故事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
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文创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北京经开区相继成立的艺术家协会,已经吸纳了近200名会员。这些文艺工作者、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可谓是群星璀璨,集聚了一批市级以上协会会员和有专业职称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有的和经开区早已结缘,有的虽是初见却也一见如故。
北京经开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楣洪受邀加入经开区书协后,了解到经开区29年的发展历程,深受震撼。“经开区的建设是从无到有的,如今经开区汇聚了3万多家企业,更有94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这里投资、建设各类项目。这样的发展步伐、发展成果都非常令人振奋。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其中建设者的奋斗故事,可以说是这片区域独特的历史印记。”正因如此,刘楣洪在书协成立后,与协会主席团成员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接下来的工作方案。“一方面是为亦城百姓引入高水平的书法文化资源,策划书法展、篆刻展等,组织书法讲座、书法培训,也会结合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以送春联等书法形式送入社区、企业之中。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发挥书法这一文化载体作用,将经开区作协、音协等创作的原创诗句、歌词等作品通过书法展示出来。”
刘楣洪表示,随着经开区文联的成立,区内的文化人更有凝聚力,文化创作更有向心力,相信在文联的带领下,各文艺家协会将各展所长。“以往亦城人可能想要看展、听戏、观剧,往往需要去其他区,经开区内近些年也引入了很多精彩的演出和展览,但由经开区原创的这类文化内容相对较少。我相信,经开区文联成立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产出很多精彩的文化作品、文化内容,不仅丰富经开区内的百姓生活,也能走出亦城,向更多的人传递亦城声音。”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北京经开区从群众文化的星星之火开始,逐步健全文化发展的机制体制,不断扩展文化生活的空间,擦亮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品牌。亦城的文化在一代代经开区人的努力中,逐渐有形、有魂、有根、有情、有力。随着经开区文联的成立,首都东南土地上的乡土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文化、企业家文化、科学家文化、工程师文化和工匠文化等特色文化之花也将绽放得更加绚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