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开区迎来外资企业与项目“三连响”
北京经开区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外资企业持续输出的“源动力”。目前,北京经开区汇聚了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家外资企业。从增资扩产到相继入区,外资企业为北京经开区投下了一张张“信任票”,印证着“北京亦庄是外资企业发展的热土”。凭着多元融合的高端产业门类、多重叠加的开放创新政策、多维覆盖的企业服务体系,近期,北京经开区取得外资企业与项目“三连响”,跑出了高水平开放“加速度”。
自2021年荣获工信部授予的国家级绿色工厂,日前,亿滋食品(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滋北京工厂”)再获国际认可,入选了新一批的“灯塔工厂”,这也是北京经开区的首家“灯塔工厂”。获评的背后,是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产能的长期实践。据亿滋北京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工厂积极响应亿滋集团“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并应对劳动力成本同比上涨6%带来的运营成本压力,部署了38个第四次工业革命用例,其中包括使用人工智能驱动的面团生产熄灯车间,以及通过机器学习优化燃气消耗等。
当下,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瞄准打造外企创新发展高地,北京经开区正加快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前不久,第四批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认定名单公布,北京经开区新增14家获认定的企业,总数已扩容至27家,其中包括4家外资研发总部,目前全市共认定107家外资研发中心,经开区占比超四分之一。“这一方面是对我们在中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让公司总部提升了对北京营商环境的信心。非常感谢经开区‘两区’办举办的各类政企交流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好政策,感受到扩大改革开放和营造良好企业发展环境的决心。”新获外资研发中心认定的康明斯排放处理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工AniketGupta表示,今后将借力中国高素质人才库,加强与高校和研究院的合作,持续探索清洁排放和零碳新技术,培养和输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高技术人才,让中国研发中心的成果不仅能服务于中国市场,而且还能应用于更广阔的市场,走向全世界。
在外资企业接连取得新认可的同时,外资项目也在不断刷新着进度条。近日,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一期)主体已完工,预计在春节前后竣工验收。作为丰田公司第一个海外燃料电池领域的研发机构、在北京市的第一个实体工厂,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项目一期包括生产厂房、测试车间、研发中心兼办公楼、实验室等7个建筑单体,投产后将集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经过初期的产能爬坡阶段,形成年产5000—10000台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的能力,预计达产后每年可带来30亿—50亿元的工业产值。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经开区为我们在推行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模式下颁出了首张不动产权证书,还提供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就在2023年底,我们还到账了100万元的氢能产业政策资金奖励。这些高效的服务让我们感到温暖,也加速了公司的发展。”为助推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北京经开区率先在全市探索落地“一业一证”“告知承诺”“产业用地标准化”等改革措施,为企业提供便利且快捷的服务保障。随着优质营商环境不断释放出吸引力,近日,中关村道依茨氢气内燃机合资项目也在北京经开区签约落地,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未来将推动国际氢能前沿技术在中国落地。
“北京经开区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智慧的城市,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法国液化空气集团首席执行官傅朗华说道。1月16日,北京经开区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再次携手,签署合作备忘录,并正式启动配套京东方第六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的大宗气体站项目建设。自2004年起,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在北京经开区相继落地四个投资项目,累计投资额超过一亿欧元。根据备忘录,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将进一步在经开区扩大投资,通过建设大宗气体供应系统,为园区、企业提供生产用气,支持企业实现脱碳目标,助力北京经开区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截至目前,已有10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北京经开区投资了157个项目。北京经开区因何与世界500强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密切合作?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北京经开区积极打造国际一流的“421”产业体系,同时为外资企业落地发展提供“2(政策+措施)+X(扶持事项清单)”政策支持,聚焦引增量、扩存量、提质量,进一步提振外商投资信心,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与完善的政策服务,SMC、阿斯利康、佛吉亚等企业纷纷增资扩产,成为区域发展过程中坚定的合作伙伴。
从外资企业到外资项目,北京经开区用一项项亮眼成果推动着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不断刷新着区域产业承载力。面向与外资企业同行的未来,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一如既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积极搭建国际交流互动平台,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融媒体中心 李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