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已归档】防控疫情北京经开区在行动 > 防控指南 > 社区防控篇

战“疫”速写 | 90后的抗“疫”故事

  凌晨两点

  “您好,我是经开区疾控中心…… ”的声音此起彼伏。经开区8小时分指挥部密接组的组长周楠今年刚刚27岁,是个妥妥的90后。她虽然今年5月份才“火线入职”,却也是一名颇有经验的防疫人员。

  9月下旬,周楠和同事们进入密接组,承担起密接人员管理和判定的工作,工作内容繁杂且沟通成本较高,不仅要联系密接人员,还要与不同部门进行对接,“每天说话说到口干舌燥”。高峰时期,组里每天打电话的数量超过3000个,仅仅是密接人员的电话记录就有1500多个。“南虹、冯美、侯丹、王思浩四个90后的同事负责核酸机构阳性病例上报、初筛卡填报和病历卡订正等工作,但凡值班就是通宵达旦。”周楠告诉记者,密接组工作的体量不小,但这段经历也非常宝贵,组里有一个女同事曾在结束了24小时的工作后因为疲累和委屈抱着她放声大哭,而哭过之后她依然是敢于冲锋的战士。

90后的抗“疫”故事.jpg

  凌晨四点

  与密接组人员构成、工作量高峰时期均非常相似的流调报告组也在紧张的忙碌中。这支队伍多由90后年轻人组成,组长朱熠蔓刚刚26岁。今年1月份入职的她曾辗转于抗疫一线的多个环节上,早就成为了成色十足的多面手,提笔能写报告、接单可出现场,此次与20多位年龄相仿的同事组成“战队”一起抗击疫情,她信心满满。“我们队伍人员比较年轻,平均年龄在二十五六岁,解决问题上手快,风险报备较及时。”朱熠蔓告诉记者,流调报告组在电话中同样会自报家门为“经开区疾控中心”,工作量高峰时期也多为凌晨两点到四点,但他们主要负责“十混一”复核阳性和单筛阳性人员落位的工作,因此会对这部分人进行较为详细的流调,进行报告撰写,并将他们涉及的风险点位传输到风险点位列表上,为现场组开展风险点位排除提供依据。为了做到上报信息准确无误,流调报告组每人一天最多的时候曾撰写过40000余字的报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