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 > 数据解读

努力打造改革开放的“北京样板” 奋力争创“两区”建设亦庄贡献 从一组数据看经开区“两区”建设成绩单

1.jpg

  截至8月底,“两区”项目入库670个,完成率172%;预计投资额839亿元,完成率85%;新增入库外资项目数69个,预计投入外资12.2亿美元,落地率59%,超额完成阶段性指标……近日,北京经开区用一组数据展示了“两区”建设以来的丰硕成果,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实力支撑着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推动着开放制度红利、创新生态红利、中国市场红利充分释放。

  制度创新全面推进

  设立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案例被商务部选中,作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建设最佳实践案例面向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一站式”服务新模式;“跨领域、全环节、一个人、一次办”首席审批师系统集成改革……多项案例的背后是经开区在推进“两区”建设制度创新和“放管服”改革,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长期探索与实践。

  “两区”建设以来,经开区以制度创新按下“加速键”,对标RCEP、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表自贸试验区建设七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和四批创新经验,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70余项制度创新案例,有14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被全国或全市复制推广。

  为推动惠企政策落地,经开区动态落实49项“两区”工作要点任务,积极推进生物医药“白名单”制度试点企业发展。作为首批创新制度红利的试点企业,昭衍新药的进口生物试剂得以快速审批通关,加速了新药研发进程。“在创新政策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承接更多前沿药物的临床前研究项目,承担更多的新药国际注册任务。”昭衍新药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外开放稳步扩大

  99家世界500强企业,1187家外商投资公司,企业纷纷扎根经开区,源于经开区提供的全周期的产业支持。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开区搭建了“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设立百亿级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聚亦庄,提速重点产业升级;按照“从生产覆盖到生活,从事项延伸到事务”的思路,推出“两区”一站式服务平台。

  目前,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10亿美元,2022年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达69%,外向型经济已成为经开区的主要特征。

  企业所需,亦庄所做。基于区域发展实际,经开区率先布局,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刷新外资企业在北京亦庄投资兴业、深化合作新高度。《关于支持外商投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形成了外资企业全生命周期扶持政策体系,新引入重大项目最高奖励1亿元。为进一步吸引企业和项目投资亦庄,经开区迈出招商引资主动步伐,紧抓开放合作契机,在2023年服贸会上与12家外资企业完成投资项目、研发中心签约,与中国德国商会、英中贸易协会等完成全球合作伙伴签约,稳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精尖产业持续发力

  全球每四块智能显示终端就有一块来自京东方,GE医疗在经开区建成全球最大生产和研发基地,全球销售每三台CT中有两台在经开区生产……是什么支撑着“亦庄智造”不断取得新突破?围绕“421”产业体系,经开区充分发挥“20+”创新中心引领作用,持续释放高精尖产业的“强磁场”效应,《加快建设全球“新药智造”产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接连发布,绘就了以高精尖为底色、以国际化为导向的发展蓝图。

  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方面,经开区依托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接入18家自动驾驶测试企业,集聚了百度、小马智行、路凯智行等“车路云网图”产业链关键要素企业50余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以中芯国际晶圆制造为龙头,实现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了可比肩国际、国内领先的全链条自主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体系。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方面,聚集了4200多家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企业,实现了国家药监局六大中心落地,逐步形成了龙头引领、集群共进的发展格局。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方面,深入推进全国首个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涌现了小米智能黑灯工厂,施耐德、ABB等一批龙头企业领衔的6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全国首个”“国际前列”“行业领先”……诸多关键词构筑起经开区“两区”建设道路。面向未来,经开区将以产业规律、创新规律为根本,依托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融合优势和“五区叠加”政策优势,以企业诉求清单、问题清单、愿景清单为指引,加强前瞻性、突破性政策创新力度,全力拓展全球产业创新交互功能,将亦庄打造成为高精尖创新创业的国际首选地。融媒体中心李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