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 > 数据解读

108、400、1200……北京经开区用数字回答这份答卷——

  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8家;布局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00余家;累计承接400余项产业化项目落地;产学研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超1200项……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的主平台,北京经开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串串数字不仅展示了经开区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也给出了科技创新的亦庄答卷!

  促进“三城一区”创新联动

  累计承接400余项产业化项目落地

  二季度季初,北京经开区发布了2023年区级重点工程名单,涉及140个项目,总投资额约4800亿元,其中研发和产业化是项目的重点方向之一。以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为例,凯因科技抗体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5.76亿元,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具备抗体药物临床样品生产和商业化生产的能力,并为公司在研一类新药KW-027等抗体项目提供符合GMP要求的产业化条件。”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如果说创新是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法宝”,“三城”就是“法宝”不断升级的能量泉的重要支撑。“我们与三大科学城分别建立创新联动发展领导小组,并制定年度联动发展工作计划。同时建立‘三城一区’联动发展协调会议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积极承接三大科学城创新效益外溢。”经开区科技创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抓三城创新源头、高校创新源头和企业创新源头,充分发挥“三城一区”的创新联动作用,为经开区科技创新安插羽翼,并储备后续力量,加速创新进程。

  在“三城一区”创新联动机制的推动下,经开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企业端,我们已布局了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00余家,认定了6家离岸创新中心。近年来,累计承接首药控股、小马智行、智同精密等400余项产业化项目落地,进一步夯实北京制造高地的标签。”有关负责人说。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8家

  “服务站将从政策服务、人才建设、投融资、企业宣传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设和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8月21日,北京首个“专精特新服务站”落户经开区大族园区,大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国栋表示,大族园区“专精特新服务站”将积极搭建创新、生态、共享服务平台,完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靶向用力,为区内6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码赋能。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创新发展路径上,经开区始终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动能。“通过不断完善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大力引培专精特新、关键配套企业,目前区内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已达108家,数量在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居前列。”有关负责人告诉小亦。

  同时经开区推动实施“白菜心工程”,实现了96项关键技术的突破;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范式,产学研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超1200项。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39件

  “希望依托经开区良好的产业生态,充分发挥我们在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的优势,以经开区为基地,深耕北京、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的市场,为更多中国和法国企业提供更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近日,北京首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驻华代表处——法国理利知识产权事务所北京代表处落地经开区,谈及选择经开区的原因,理利事务所有关负责人这样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科技创新滋养的温床,经开区通过不断完善政策、资金、服务体系等,厚植创新沃土,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法国理利知识产权事务所北京代表处的落地只是经开区打造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我们还布局建设了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经开区分中心、北京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开区法官工作站等,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已初步形成。根据介绍,目前经开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839件,约为北京市平均水平的3.6倍。

  此外,经开区还通过印发实施“科创二十条”,打造覆盖全面、分层分级、竞争有力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发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作用,以股权投资形式支持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打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孵化链条,布局13家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特色标杆科技园区等,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