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2022年度工作报告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改革开放再出发 勇当先锋开新局


一、过去工作的回顾

建区三十年的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开区从最初3.83平方公里的亦庄工业小区到现在225平方公里的亦庄新城,从1994年的国家级经开区到“五区”政策叠加,从地区生产总值1亿元到突破2800亿元,从工业总产值全市占比0.1%到全市第一的22.2%,经开区创造性地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转化为亦庄新城的生动实践。我们实现了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发展,成为了首都实体经济主阵地、科技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试验田,辐射带动动力源、对外开放新窗口,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创新了体制机制,积累了重要经验,为新时代新征程再创高质量发展佳绩,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十年来,区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立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和“四区一阵地”发展定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体经济和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地位更加稳固;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更加完善;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增强发展动能的引领示范更加凸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北京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更加突出;服务区域协同,以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桥头堡作用更加显著;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协调;推动产城融合,亦庄新城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功能更加完备。

过去一年,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2022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开区坚持“五子联动”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经受住了2020年以来最严峻、最复杂的疫情考验,有力克服国际国内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社会在“稳”的基础上增强“进”的动能,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年,亦庄新城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剔除疫苗因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7%(剔除疫苗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地方级收入同比增长2.7%(同口径增长9.4%)。主要指标均好于预期,有力服务全市经济大局。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坚决落实党中央“三要”要求,优化防控措施,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坚持第九版、落实“二十条”、执行“新十条”,扎实抓好疫情防控。建立运转高效指挥体系,制定“1+13”应急工作方案,建强流调和核酸采样队伍。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搭建疫情防控基础信息平台。紧急建成建设者之家和N20集中隔离观察场所,支援全市统筹。建设方舱医院、健康驿站、康复社区,提供隔离保障。在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发热门诊,扩容急诊床位、ICU床位,兜住就医底线。助力区内重点企业纳入三级白名单,确保企业不停产。加强区内疫苗、药物、试剂等企业生产组织调拨,为全市做出贡献。

经济快速回稳向好。全区上下攻坚克难,赢得一季度“开门红”,妥善应对4月以来重点企业供应链阻断困难,产值月均环比增加5.1%。坚持经济运行“双周”调度、重点项目“七促”调度机制。制定控疫情稳增长政策5.0版、复工复产政策6.0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二)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高精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做强主导产业,发力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效显著。全年实现52个项目落地,预计达产产值851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强做优。积极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生态,实现新松半导体等一批项目落地,华海清科等一批项目土地摘牌,DRAM二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打造显示和物联网技术创新策源地,京东方B20重大项目落地。全球最大8K地面显示系统、“雪花”主火炬台LED灯珠等“亦庄智造”,为冬奥会贡献了亦庄力量。

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加速推进。推动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奔驰两个电动车平台立项,长城全球研发中心及品牌总部落地。丰田燃料电池项目开工,新研氢能项目落地运营。国家级平台加速建设,国汽智联研发中心竣工,国创中心整车能效开发试验室、车规级芯片测试认证中心投入运营,卡达克新能源汽车技术检测评价项目竣工。

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平稳增长。坚持大平台、大品种、大生态发展,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支持康龙化成制剂CDMO平台、昭衍生物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实现国家药监局六大中心落地。推进神州细胞、悦康数字等项目投产,天空之境等16个重点续建项目进展顺利。积极寻找生物药新增长点,推进赛诺菲新型胰岛素项目扩产,铂生生物等细胞基因治疗企业落地。

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突破发展。推进软体机器人创新末端执行器总部签约,星网宇达无人机产业化扩产,海尔未来智造等项目落地。施耐德三期开工、萨姆森扩产项目拿地。中科宇航参与研制的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成功,星河动力自主研发的“谷神星一号”成功发射,创造了中国民营火箭连续四次成功发射纪录。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提升数据治理能力。联通数科、工信部五所等项目签约,京东全球总部二期投入使用,京东中央研究院封顶。建设元宇宙前沿技术体验中心应用场景。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科文融合产业成为新增长极,打造中国(北京)高新视听产业园、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完成科技冬奥5G+8K应用示范任务。

(三)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成果丰硕。

突出创新发展,对高端发展要素的吸附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区域创新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落地转化。深化“三城一区”联动,实施创新成长计划、创新伙伴计划,承接“三城”成果。国科科仪创新研究院、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亦庄分中心落地,奥达智声等企业入驻。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揭牌,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搭建“百企出题、院所答题”合作平台,对接项目。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印发“白菜心”管理办法,实现17项关键技术突破,完成20余项关键工艺、配方、系统和软件研发。出台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市级研发机构建设运营。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机制,引育“专精特新”。获评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

创新人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形成以院士为领衔、以“亦麒麟”人才为中坚、以技术技能人才为支撑的人才梯队。加大人才服务力度,通过引进落户等方式,留住骨干人才。新增园区类博士后工作站,成立亦城工匠学院,认定10名“亦城工匠”。吸引大兴、通州周边劳动力在区内就业。百万平米国际人才社区一期开工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示范街区改造提升。

(四)全面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两区”建设新动能加速形成。

将“两区”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支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两区”建设打造“亦庄样板”。出台亦庄组团三年行动方案,细化46项任务。生物医药、自动驾驶、审批制度改革3个案例全国推广。开设两区建设服务中心,设立RCEP、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双碳”加速器等特色窗口。抓住综保区申建窗口期,深化落地方案。完善上市服务体系,上市企业累计47家。依托服贸会等重大展会,展示区域开放政策、制度创新成果。

“放管服”改革形成“亦庄模式”。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和5.0改革,率先开展综合许可DIY办、证照联办,实现一张执照管准入、一张证件管准营。首创首席审批师制度,搭建工程建设和准入准营高效审批模式。建立集成电路产业全生命周期、商业综合体定制化审批服务制度。推进投资承诺制,试点施工许可告知承诺,率先在全市落地商业综合体、七小门店“6+4”一体化综合监管。初步实现“审管执信监”大数据平台数据整合。

营商环境塑造“亦庄品牌”。发布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提升方案。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优化主导产业专班运行。11个亦企服务港实现企业全覆盖。率先打造线上线下政策集中兑现模式,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智能核验、免申即享。公共资源交易市区两级联动,实现远程开标。率先出台中小企业档案服务办法,创新服务举措。

用地管理形成“亦庄经验”。构建五级供地模式,完善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政策,累计实施29个项目。出台国有建设用地分层供应管理规定,统筹地上地下空间。探索“工业上楼”,建成区内首个摩天工厂。加快马驹桥智造基地、瀛海镇工业区等土地一级开发。出台城市更新规划,推动职住平衡,亦庄新城台马地区商品房执行北京市购房政策,多渠道多主体强化住房保障。

(五)持续强化区域合作互助,共建共治共享拓展发展新局面。

推动资源向新扩区域集中,有力支撑城市副中心和城南地区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合力不断增强。

牢固树立新城共同体意识。秉持“三家是一家、发展靠大家”理念,逐步理顺体制机制。深化“三区”协同机制,定期开展专题会商。进一步压实八镇责任,强化重点工作统筹调度和督促指导。制定新扩区域财源建设工作方案,充分调动八镇参与新城建设积极性。

推进重点项目在新扩区域布局。推动中芯京城、智能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马驹桥智造基地成为双“1+1”工程重要承载地。布局京东智慧物流基地、首发集团智慧物流港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马驹桥物流基地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政策全域覆盖,及时解决企业关切问题。

不断拓展区域合作交流。京蒙东西部协作走出新路子,京东方牧光储项目实现并网发电,京蒙产业园开工。拨付财政资金支持两旗建设。推进援疆对口支援,保鲜冷库投入使用,双创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加强与平谷区结对共建,助力48个村增收脱薄。与天津、广州等8个国家级经开区以及通州、大兴等11个区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跨省、跨区通办。

(六)高效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宜业宜居城市建设提档升级。

加速推进由功能区向新城转变,优化城市服务品质、生态环境,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城市规划建设有序实施。推进全域控规编制,核心区控规获批。编制旧宫、瀛海等第二批轨道微中心一体化方案。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评估,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不甩项。推动两站一街、北神树项目实施,台马地区污水处理等项目有序推进。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供给,新增公办学前学位。首次作为独立组考区完成高考工作。健全区域医疗卫生体系,完成急救站点建设,急救分中心投入使用;依托同仁医院共建区域医疗中心,依托东方医院打造中医区域医疗体系,依托国康医院开展医养结合及残疾人康养服务。社会保障服务优化,为参保人提供保障。商业综合体龙湖天街正式营业。举办建区三十年系列活动、第二届大都东南科技艺术节、扩充“科技馆之城”全域版图。组织开展第十九全民健身体育节。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累计浓度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6%;优良水体比例50%,无劣V类水体;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提升河长、湖长、林长统一管理效能。深入实施“双碳”战略,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推动绿色工厂建设。打造一批碳中和示范园区,充分发挥绿色发展资金作用。

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深入落实《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推进网格化管理。荣华、博兴街道27个小区“三率”实现100%。完成基层议事协商、楼门院治理示范点等市级重点项目。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博客雅苑等11个小区获评市级示范小区。完成智慧交通一期工程建设,推进城市运行大脑2.0建设。

安全发展水平稳定提升。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服务保障任务。稳妥处置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完成雅居乐、京华雅郡等保交楼工作。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妥善处置博康艾馨非法集资案件。开展安全生产百日行动,全年未发生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积极开展“护薪行动”,妥善解决各类欠薪事件。

(七)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政府自身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开发区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抓好抓实巡视巡察、审计点评等问题整改,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以案为鉴、以案促改”,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纪法意识。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全面推动依法治区,坚持常态化会前学法,认真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狠抓效能建设,持续推进流程再造,制定督查实施办法,完善“督考合一”部门绩效考评体系。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同志们,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大兴区、通州区通力合作下,全区广大干部职工、企业员工,坚定信念、砥砺前行,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以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庆祝党的二十大。在此,我代表工委、管委会,向支持经开区发展的全市各部门,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引领经开区发展的区内企业,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乡镇街道、驻区单位、专业公司,向关心和支持经开区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二、2023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

202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五子联动”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和“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稳中求快进、创新大发展,勇担国家战略、提升产业水平、优化创新生态、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新城品质、促进民生改善,为新时代首都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深耕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新机遇,精耕优势产业,开辟新赛道,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巩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强化产业链补链强链,提升集成电路品牌影响力。推进一批项目落地。加快促进屹唐半导体、亦盛零部件等一批项目投产。谋划建设集成电路公共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新型显示产业,京东方B20项目开工,构建万物互联产业生态。开辟元宇宙、新型通讯等新领域,推动项目引领发展。 

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聚焦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平台。加快930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总部项目运营见效。构建核心零部件本地化供应体系,实现零部件产业园开工,深化与北汽集团战略合作。规划建设加氢站,打造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

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高地。抓住生物医药领域深层次变革机遇,持续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实施生物医药三年行动计划,建立“1+N”专项政策体系,在细胞基因治疗和高端医疗装备两大领域形成突破。规划8平方公里产业核心集聚区,谋划产业拓展区。加快专业化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生物医药成果转化效率。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扶持一批高潜力创新型企业跨越式发展。

壮大机器人和装备产业规模。聚焦智能制造,打造“关键技术+优势产品+应用场景”新模式,推动一批项目加快落地。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制定实施机器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精加工中心建设,研究组建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持续降低卫星发射成本,支持一批火箭卫星企业集聚发展。

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力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建设。系统推进新型基础设施,研究布局公共算力平台、开源代码托管平台,提升国家通用软硬件适配中心能力。加快领军企业能级提升,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强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支持企业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企业围绕自动驾驶、数字医疗、数字金融等领域开发应用场景。紧抓北京“数据特区”建设契机,形成数据流通政策、标准。推进科文融合产业发展,制定元宇宙发展规划,谋划建设元宇宙产业园;研究制定5G+8K产业标准;用好科文融合产业园区,加速产业链上下游集聚。

(二)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

以创新引领、转化推动、生态保障为重点,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服务支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布局前沿科技领域,深化实施“白菜心”工程,支持企业勇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专项。用好“科创二十条”,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成为经开区企业的底色。推动与“三城”国家实验室全面合作,服务好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做实企业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深化“百企出题、院所答题”机制,实施校企“榫卯计划”。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开展国际合作。

更加突出创新梯队体系培育。加快“小巨人-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梯队建设。出台园区管理办法、孵化器支持政策,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提供小升规等特色服务,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开放创新资源,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科技专项资金作用,建立项目筛选培养机制,提前锁定一批创新成果,精准支持优质项目。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园区建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水平。

更加突出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优化。围绕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制定实施中关村亦庄园改革提升方案,推动亦庄园扩大到新扩区域,推广应用远期约定采购、先使用后付费等政策。开展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龙头企业采用产品定制化研发等模式,为首台套产品提供应用场景。

更加突出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以向用人主体授权赋能为动力,以参与国际竞争为方向,形成高精尖产业人才雁阵。制定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实施方案,打造人才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新招收硕博研究生,拓展产教融合领域,打造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新增院士工作站、园区类博士后工作站,建设高技能领军人才工作室、国家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三)围绕推动深化改革走向纵深,着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制定出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示范区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突破赢得发展主动。

打造产业招商新模式。加强产业发展规律和前沿技术研究,设置产业集群招商专班,构建四位一体大招商体系。用好亦企服务港,建立两区八镇协同招商机制,构建225招商“一盘棋”新格局。研究产业细分赛道支持模式,加强与龙头企业总部跟踪对接,打造“十统筹”工作机制。实施规上企业和“七促”项目数字化管理,推行全过程服务、项目进度红绿灯管理,实时服务企业生产经营。

构筑产业政策新体系。立足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和规范自身管理的需求,搭建普惠性政策为主、专项性政策为支撑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效果评估,落实惠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用好智慧化政策管理平台,建立开放透明的政策工具箱。出台一批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普惠政策,制定高精尖企业全程护航、技改赋能发展等专项政策。出台产业扶持资金奖励兑现办法,建立指标权重体系。

深化“放管服”新改革。聚焦极简审批,开展住所登记标准化改革,推行信用+审批。聚焦极优服务,探索一件事一次办,进驻亦城客厅,升级迎商中心,政务服务“一门进驻”。聚焦强化监管,拓展“6+4”一体化综合监管,对重点企业“无事不扰”;推动综合执法机制改革,实现执法资源与监管对象最优配置。

闯出用地管理新路径。坚持“五级供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产业空间保障。探索工业用地兼容管控、产业用地功能复合利用、国有建设用地分层供应等模式。制定亦庄新城“1+N”城市更新政策,加快新扩区域土地一级开发。

打造职住平衡新格局。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盘活新扩区域存量资源,构建市场化住房保障体系。新增人才租赁住房。研究“一区一策”住房政策,为产业人才提供共有产权房,加大商品房土地供给,满足不同人群差异化需求。

用好投融资新政策。健全项目投融资机制,积极使用国家和市级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实北京市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政策,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首期规模100亿元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区内企业发行基础设施REITs。以PPP模式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优化上市服务体系,加快与各大交易所深度合作,支持北交所扩容。

健全国资国企改革新机制。积极推进市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优化国有企业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考核体系,激发企业活力。加强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四)围绕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提升政府投资质效带动社会投资。

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促进消费业态升级,通过政府投资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围绕北京东南部城市级商圈定位,完善商业规划。推动商圈升级,与区内企业联合打造工厂市集。统筹商圈资源,线上线下举办智趣生活节、购物嘉年华等促消费活动;围绕首店首发、数字体验,策划举办消费季。

坚持把加大政府投资作为重要抓手。以统筹推进亦庄新城产城融合、营造宜业宜居环境为主线,适度超前,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确保重大产业项目周边道路及市政管线同步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布局,推动政府服务设施建设,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提供应用场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深度参与新城建设。

(五)围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推动“两区”建设走深走实。

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市场准入,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机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平台合作。打造“十个一”工作机制,依托贸促会等机构,拓宽海外合作交往渠道,设立离岸中心。开展以会招商、以展招商,用好服贸会、进博会等国际展会平台,办好IC World、博鳌健康论坛、世界机器人大会等重大会议,充分展现区内国际化开放环境。

进一步提升涉外服务能力。按照全市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要求,提升外资企业商事登记便利化水平,试点开展市场主体有条件登记确认、住所标准化改革,简化港澳投资者登记流程。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建立公开、透明、可预期的管理制度,在政策奖励、人才落户、通关便利等方面,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进一步释放制度创新红利。全面加强亦庄组团制度开放力度,扩大政策创新应用范围。围绕知识产权全要素改革、CCER绿色低碳认证推广、金融服务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建立完善“个案事项、提炼总结、复制推广”工作体系,争取2项以上创新制度在全国、全市复制推广。

进一步加快亦庄综保区申建。加快综保区顶层设计,完成论证报告,确保具备申报条件。加强产业规划研究,建设与招商同步实施,围绕“保税+共享研发”“保税+标准制造”,提出企业需求清单、政策创新清单,建立项目储备库,确保土地一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力争实现验收即运营。加快研究运营管理模式,制定运营管理方案。

(六)围绕全面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着力加快亦庄新城建设步伐。

坚持“三家是一家、发展靠大家”,推动新扩区域和核心区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全球产业新城综合发展标杆。

深化“三区”一体化管理体制。优化党建引领“区域+产业”共建模式,破解项目建设、城乡结合部改造、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问题。做好赋权工作评估,推动新扩区域审管协同,构建职权清晰、运行高效的职能职责体系。完善八镇考核激励办法,建立新扩区域财源建设机制。加强干部交流,促进思想融合、感情融合、发展融合。

强化新城建设规划引领。落实亦庄新城规划,稳步推进控规编制,完成重点区域控规批复,开展街区控规评估。制定创新家园中心设计导则,完成轨道微中心实施方案批复。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等产业聚集区,编制规划实施指引或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地标。合理编制符合新城特点的人防建设方案。

加速新扩区域产业布局。以产业特色化、集群化为目标,持续优化空间格局,做好产业发展空间保障。

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围绕产业功能区向新城转变,按照亦庄新城统一标准,充分发挥各镇主动性,完善管理制度,更好服务新城发展建设。加快道路建设和提升改造。

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基于“京办”整合移动办公系统,基于“京智”完善经开区驾驶舱,基于“京通”打造区域政务服务旗舰店。提升大数据平台管理和服务能力,升级时空一张图底座,推动“四链共治”。深入推进“多杆合一、多感合一”。深化城市运行大脑应用。

促进区域深度协同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持续强化援蒙援疆支援合作,发挥援助资金效用,推动京蒙产业园建设。深化与平谷区结对协作,推动项目落地,共创“碳中和”协作示范区。加强与广州、天津、十堰等国家级经开区合作,拓宽“跨省通办”范围,推动京穗产业园区招商运营。

(七)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着力擦亮新城生态底色。

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推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在落实“双碳”目标中锻造新竞争优势。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把“双碳”战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体系。深入实施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组织企业参与绿电绿证交易,打造碳中和试点项目。与国际碳中和标准体系接轨,在重点出口企业试点打造零碳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支持企业盘活绿色资产,鼓励企业开展ESG评价。

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践行“两山”理念,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制定污染防治方案,完善绿色发展资金支持政策。统筹重点项目污染排放总量平衡,实施“一厂一策”,推动挥发性有机物企业精准治理、汽柴油车新能源替代、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等一批工程。

推动城市韧性不断提高。统筹开展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与防控措施,完善灾害风险区识别与划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比重。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重污染天气、水污染等监测预警。制定极端天气和地震灾害、防汛专项应急预案。

(八)围绕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高新城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在家门口办最好的教育。继续加强与人大附中、十一学校、北京二中等优质办学主体合作,加强与大兴、通州教育联动,探索新校共建。依托海淀进校、市教科院和首师大等专业力量,建设区级学科教研体系,探索推进自办校,形成“学在亦城”品牌。

大力推进“健康亦城”建设。做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研究区属医院建设方案。荣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运营,推进区疾控中心项目建设。突出智慧医疗特色,探索互联网医院与医疗卫生深度融合,推进生物医药产业与医疗服务协同发展。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构建“3+N”公共文化设施空间体系,推进“亦城书院”建设。继续办好大都东南、自动驾驶嘉年华等品牌活动。推动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转型升级。加快中国杂技艺术中心、T408公园、空天城堡等城市文化地标建设。开展半马、骑行亦城等活动,推动综合体育馆项目落地,引导全民健身运动。

优化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做好社会救助、残疾人保障、民族宗教、退役军人、养老服务等工作。促进社保医保服务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全险种一厅办理,完善“一刻钟”就医购药服务圈。成立经开区残联。着力稳住和扩大就业岗位。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高效完成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提质、违法建设拆除、揭网见绿等专项行动。落实落细街道管理职责,强化镇街基础作用,加强“条块协作”。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经开区。坚决把维护政治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守住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专项检查,压减生产安全事故。加强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管理,落实平安校园建设。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优化平安经开区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九)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治理效能。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加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修订。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依法依规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公开,推进决策预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

加强效能政府建设。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把政府该管的事务管好、管到位。做好“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完善评估机制。强化首接负责制,促进“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加强调查研究,开展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干部专业服务能力。

加强廉洁政府建设。严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将反腐倡廉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制度防线和思想堤坝,让清正廉洁成为干部的自觉追求。

加强整改“后半篇文章”。认真做好巡视巡察、开发区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审计等工作整改,压实整改责任,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和定期督办机制,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整改到位。把建章立制贯穿于整改全过程,实现从“治已病”向“治未病”延伸,做到反馈一个问题,整改一个领域,规范一项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