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2021年度工作报告

一、2021年工作

2021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为抓手,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勇当北京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指示要求,牢牢把握“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拼搏进取,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夺取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抗疫情、勇担当,防控保供贡献“亦庄”力量。全力以赴促疫苗研发扩产。加强统筹协调、并联审批,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年产能达50亿剂,累计供应国内外超17亿剂,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获得紧急使用或市场准入。全力服务防疫大局持续保障防疫物资。持续跟踪、精准对接,助力抗疫药品进入绿色通道,支持41家企业76项新冠检测及治疗药实现研发转化。检测资源服务全市,呼吸机、CT机等120余种产品驰援全球。全域作战筑牢抗疫防线。强化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持续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实现全年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双零”感染。检疫检测应检尽检,单管检测能力14万例。织密安全屏障,加快疫苗接种,全区疫苗接种约100万剂次。

——谋新篇、开新局,“十四五”发展建设规划体系全面完成。坚持规划引领,紧紧围绕“三城一区”主平台和“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深入贯彻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发布《“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设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统筹推进专项规划编制,打造“十四五”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实施,通过国内主流媒体、创新发布会等平台广泛宣传解读,形成了“深入了解规划、自觉遵守规划、严格执行规划”的良好氛围。

——保生产、促发展,经济高质量运行成效显著。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抗疫情稳增长系列政策,落实经济运行“双周调度”等服务企业系列举措,按照“七促周调度”要求,推进项目落地建设,促进企业稳产增产。全年预计亦庄新城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0%;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地方级收入同比增长5.2%。

一年来,主要推进了以下工作:

)加快“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高精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围绕攻克核心技术、转化科技成果、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链条,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高精尖产业集聚发展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创新体系“四梁八柱”加速构建。紧扣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建设,出台“科创20条”,打造体系完备、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

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78家,实现市级认定的新技术121项、新产品208项、新标准59项。

——“三城一区”联动机制持续深化。聚焦成果转化、政策协同、载体建设、成果共享等关键环节,发扬开发区企业与中关村高校、研究机构紧密合作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做法,与三大科学城签订创新联动发展合作协议,首批6家、8.2万平米先导基地加速区挂牌,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62项。搭建“三城一区”线上服务平台,发布共享设备549台套,共享实验室108个,提供技术服务345项。实施“创新成长计划”和“创新伙伴计划”,储备项目112个。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聚焦锻长板、补短板,搭建全市首创的“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挂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9家。打造“龙头企业+孵化”的融通型特色载体,上线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运行融通发展平台,培育“独角兽+专精特新+瞪羚+金种子”创新梯队,入库企业1114家。开发区获批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9家、累计达1717家。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1倍。年内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2家,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40家,市级以上累计达295家。

——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部署人才链,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成立人才创新创业发展中心,整合金融谷、亦麒麟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揭榜挂帅”创新中心,建设国内领先的双创服务大厅。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在全市率先一体化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认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5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59家,为企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和技术保障。深入实施亦麒麟人才品牌工程,落实“人才十条”,评定首批“亦城人才”2065名。

高精尖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坚持做强主导产业,发力新兴产业,布局数字产业,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在延伸产业链、保障供应链、激活创新链上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强化平台支撑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壮大。集成电路方面,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20个项目开工,16个项目签约,5个项目土地摘牌,储备项目超70个。新型显示方面,坚持打造显示和物联网技术创新策源地,发布全球第一款主动式玻璃基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ED)电视,布局等下一代显示技术,全年申请专利约1500项。产业互联网方面,依托合作伙伴大厦引入上下游企业。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布局。以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为引领,发挥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国创中心整车能效试验室、环境模拟试验室进入试运行,国汽智联建成国内领先的仿真测试、地图、网联、信息安全四大试验平台,小米、长城等新能源龙头整车企业项目落地。制定实施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氢能实验室和产业化基地深入推进。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突破发展。针对医药企业临床研究瓶颈问题,建设集肿瘤诊疗、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品检测、药物研发于一体的扶正临床研究型医院,为广大药企搭建起临床试验平台。建设全国首个细胞治疗中试基地,储备对接细胞基因治疗项目23项。积极引入国家药监局七大中心,产业吸附力进一步增强。亦庄新药研发生产基地、健康智谷产业公园等8个标厂加快推进,产业载体空间更加广阔。

——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全面推进。加快智能工厂、重点产业基地和应用生态示范区建设,搭建国际一流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创新合作平台。全国首个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智同工大智能传动技术研究院投入运营。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成功举办。

——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按照“一基、两化、多场景”的总体思路,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积极参与北京市数字经济顶层设计,为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亦庄力量,编制完成开发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发挥优势,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做优做强集成电路、显示等数字经济支撑产业,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产业生态。加快数字经济产业“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实现全域覆盖。实施“多功能综合杆”工程,安装智能灯杆2300根,覆盖265个路口,部署全域泛在的物联感知体系。加快数字技术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基础软件、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服务业,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实施关键工艺与工序段、生产单元与产线、车间与工厂的数字化改造升级,新增12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进一步开放和构建应用场景。聚焦产业升级、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依托中国高新视听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推动高清视听、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建设。

——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突破。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出台支持办法,推进火箭、卫星、地面终端等卫星网络全产业链发展,星河动力首次一箭多星商业发射成功;节能环保产业加速推进,中建亦庄总部、国电投综合智慧能源等项目签约;科文融合产业成为新增长极,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京东星宇等高新视听、游戏电竞头部企业落地。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两区”建设的“亦庄样板”。

“两区”创新打造“亦庄品牌”。以高效化、系统化为着力点,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形成全市首创、全国领先的改革创新实践案例12个,4项案例全市复制推广。以特色化、精准化为着力点,推动政策创新,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国际消费城市、商圈高水平发展等8项政策落地实施。以国际化、便利化为着力点,推动管理服务创新,开设“两区”服务窗口提供多元化涉外服务。设立北京首家自贸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

国际合作强化“亦庄生态”。坚持创新培源,以研发鼓励政策吸引外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区域总部,一批存量优质外企落地新增项目。坚持特色集聚,以世界500强企业为龙头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吸引一批重点海外项目落地。坚持技改导向,支持外资企业技术升级。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11个离岸创新中心挂牌。截至11月,新增合同外资额、新引进外资企业数同比分别增长3.5倍、54.76%。

“放管服”改出“亦庄效率”。在全市率先出台《“最后一公里”工作方案》,问题解决率100%。备查、“一业一证”、跨省通办等改革领跑全市。在全市率先实现电子证照场景应用,试点“免申即享”,构建政府政策在办事大厅集中兑现的新模式。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云上”交易。“一刻钟政务服务圈”作用凸显,7大类别、177个事项实现“马上办、就近办、自助办”。以亦企服务港和园区政务服务站为抓手,完善企业服务三级体系,设立亦企服务港11个,走访企业4299家,解决企业诉求1666个。

项目落地跑出“亦庄速度”。深化“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配套服务”改革,通过优化告知承诺模式、建立全过程政府综合服务机制等举措,构建企业投资项目快速落地新模式,改革经验在全市推广。印发《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细则》,16个项目参与改革试点。坚持“七促”调度,加快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土地集约利用输出“亦庄模式”。出台《亦庄新城产业用地规划建设指标使用管理办法》,保障规划建设指标精准供给、合理匹配、高效利用。深化产业用地标准化改革,经验在全市自贸区推广,完成全市首例园区级区域评估。高效推动土地精细化管理,出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供应及建设项目开工竣工管理规定,探索混合用地模式。

金融赋能展示“亦庄支撑”。战略合作深入推进,与北京银行、工行北分、国开北分、中银北分开展战略合作。金融机构加速集聚,农行、中行升格为二级分行,工行、中行等7家银行升格为自贸业务专营银行。金融产品持续创新,全市首笔线上开立进口信用证、建行北分首笔“跨境快贷”外币贷款、全市首笔城市更新项目贷款及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落地。企业上市成效显著,通过梯队管理、精准辅导,建立156家拟上市企业培育库。新增上市企业11家,同比增长57.1%,境内外上市企业达41家,在全市名列前茅。

区域协同共建体现“亦庄格局”。坚持“三家是一家、发展靠大家”,深化产业协同发展、审管执协同推进、征拆联动、转非安置等三区协同发展机制,定期开展专题会商,共同议定协同发展、规划衔接、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赋权承权等重要事项。扎实推进城南行动计划32个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区内企业与平谷区18个乡镇(街道)、85个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建设“又亦家”精品民宿项目。推进京蒙东西部协作,25项任务顺利完成。与新疆225团建立常态化干部交流机制。加强头部国家级开发区协同发展,京广协同创新产业园开工建设,与广州、天津、十堰等地开发区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京津冀开发区合作发展扎实推进。

)深化产城融合,和谐宜居之城建设展现新风貌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亦庄新城规划,推动“一张蓝图”干到底,打造“基本没有大城市病”的绿色新城。

城市规划建设有序实施。有序编制街区控规,完成第二批6个控规,启动第三批4个控规。统筹推动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批复30个实施方案,切实保障重大产业、城市更新和民生工程项目落地。完成新城第一批轨道微中心方案,优化城市功能,提升轨道效率。优化与中心城区的联络条件,编制亦庄新城至海淀便捷交通方案。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强化规划刚性约束,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不甩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50亿元,实施新扩区域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开工建设辛四路等项目,凉水河一街等一批道路改造完成。

公共服务供给高效优化。统筹“七有”“五性”,优化布局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亦庄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核心区全面承接教育管理职权,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科学区划学区,保障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成北京二中经开区学校、人大附中亦庄新城学校、建华学校。组建开发区教育发展理事会,全力落实“双减”政策,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构建区域医疗卫生体系,北京急救中心开发区分中心加快建设,8家医保定点医院实现看病“脱卡结算”,3家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4个急救站点建成。成立区医学会,打造高标准、高质量医学交流平台。坚持文化兴城,举办“大都东南”科技文化艺术节、“亦庄学院”科技沙龙等文化活动,推出一批实体书店、书屋,定期举办创新发布,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成立区文联,创建全市首个工业科技旅游示范区,推出首批50家“北京·亦庄科技馆”和5条工业科技旅游精品线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圆满完成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形成6大经验模式全国推广。PM2.5年累计浓度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4%,首次同步达到国家二级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凉水河水质稳定保持Ⅳ类。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水耗保持全市领先,达国际先进水平。成立区域零碳协会和碳中和研究院,制定“双碳”行动方案,积极探索开发区碳治理路径。推动9家企业申报绿色工厂,2家企业成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以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为契机,加快区域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绿色建筑高星级建设,全年绿色建筑高星级标识认证面积达130万平方米。

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聚焦“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在全国率先试点综合执法模式,稳定有序完成社区“两委”换届。荣华街道、博兴街道27个小区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服务覆盖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三率”实现100%。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成10个示范小区。深入落实《接诉即办条例》,积极妥善解决群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

社会安全稳定充分保障。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妥善化解各类争议,强化社会面防控,确保社会安全稳定。持续加强城市安全运行、应急处突、公共安全维护、金融风险防范处置等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服务保障任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实现平安度汛。                                                                 

二、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紧紧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和“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创新驱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聚焦国家战略,坚持提升创新能力,坚持打造产业生态,坚持推动产城融合,坚持改善民生福祉,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更加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全力推动升级版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建设

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动摇,推动生态优化、平台支撑、园区集聚、企业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攻克关键技术,培养高端人才,推动高校科研与产业实际快速融合。举办IC WORLD大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活动,打造一流产业交流环境,推动产业资源共享。与京东方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推动京东方智慧物联创新中心全国总部落地,进一步完善显示产业生态。在产业生态领域,持续提升通明湖产业牵引效应,推进国家信创展示中心落地。推进京东二期投入使用,京东中央研究院启动主体结构施工,京东物流基地开工建设,京东合作伙伴大厦土地摘牌。

加快建设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围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建设整车引领、总部与研发中心赋能、核心供应链协同、创新平台支撑、政策保障的汽车产业生态。制定专项精准扶持政策,促进全区高端汽车产业增量发展。

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围绕新型疫苗、细胞治疗药物、智能诊疗设备等产业,发布医药健康产业支持措施,加速提升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支持平台型企业和中试基地建设,加快扶正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团队。推动国家药监局七大中心落地。挖掘培养一批创新强、潜力大的本土企业,助力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行业学术交流,支持头部企业向中小企业赋能,实现融通发展。

以智能场景应用为牵引,推进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特色化发展。拓宽机器人应用场景渠道,增强产业关键供给和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造产业生态。支持开发区企业和机构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支持中航智、星网宇达等企业提升无人机研发和制造水平,布局飞控系统、动力系统、智能感知导航等关键环节,打造无人机产业生态。

以塑造先发优势为导向,推进新兴产业跃进发展。加快卫星网络产业发展,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发展,推动智能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项目和在京央企新增业务板块落地亦庄新城。加快科文融合产业布局,高标准推进智慧电竞赛事中心、智慧融媒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

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重点,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基础,持续做优做强经济支撑产业,进一步完善自主可控的数字产业生态;夯实“七通一平”数字基础设施。持续提升亦庄新城数字化治理能力,优化政务大数据平台,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城市大脑2.0”,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持续深化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应用,支持企业开展重大技术改造升级,促进数字技术赋能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智能工厂、个性化数字服务等领域。加速布局应用场景,聚焦产业升级、园区管理、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鼓励各类企业组建数字化应用场景“联合体”。

以“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为核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入落实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合作协议,持续推进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实体化运作。完善“创新成长计划”和“创新伙伴计划”储备库。搭建高标准产业创新平台。健全“20+10”管理机制,加强动态评估考核,大力提升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先导,大力引进培育创新人才。持续落实“人才十条”,深化亦麒麟人才品牌工程,打造人才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培育卓越工程师,全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快推进院士工作站、产教融合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快建设新型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人才社区示范街区。发挥人才创新创业发展中心作用,提升人才专业服务水平。实施劳动力职业能力提升工程,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平台。

深化全方位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两区”建设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切实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更大区域协同发展。

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贯彻《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创新发展。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市场准入和投资便利等方面深度探索。汇编标准版引资政策包,搭建宣传解读平台,持续做好政策解读宣贯。对标全国同类功能区,设立地标性展示标识,总结提炼开发区特色创新制度和经验做法,提升高端产业组团显示度。

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以贸易便利、投资便利为重点,加快完善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加快完善产业金融政策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产业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持续提高金融赋能实体经济能力,构建以产业金融为核心的特色金融供给。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落实《北京市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实施方案》(5.0版),打造北京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区。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科技化手段,深化审管执闭环管理,持续打造“极简审批、极优服务”审批服务环境。优化“一业一证”,探索“6+4”新型监管模式,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和告知承诺制,推动全流程信息监管、信用监管。推进信用示范区建设,开展企业信用承诺、政府信用监管、社会信用监督,构建法治管理、企业自治、公平竞争的良好营商氛围。完善政策服务包,加大对企政策精准推送力度。

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深化三区协同,持续强化东西部协作,支持企业在协作地区落地项目,加快建设京蒙科创产业园。举办京津冀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高峰论坛,推动三地产业、政务协同发展。建立京津冀产业生态协同机制,保障区域供应链安全。推进与平谷结对协作,深化镇企结对共建和经济薄弱村帮扶机制。全面落实新一轮城南行动计划,加强与大兴、丰台、房山联动,引领城市南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头部开发区协同,加快推动京广协同创新产业园建设。

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进一步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完善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机制,提升国有企业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完善分类监管,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推动国资监管更加科学有效。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国有企业战略定位,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围绕产业新城品质提升加快推进绿色城建设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加速智慧城市建设,树立基本没有“大城市病”的标杆。

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充实亦庄新城“1+4+N”空间规划体系,持续开展城市设计。完善第二批轨道微中心和亦庄新城各功能组团交通联络方案,加快启动核心区交通优化方案研究。开展新扩区域交通、水、环境影响评价。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布局传感器、摄像头、电子标签等物联感知设备,强化智能网联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多功能综合杆,提升城市道路景观,推进路侧数字化基础设施全覆盖,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城市感知体系。推动业务与系统、管理与服务、档案与数据相结全,建设全国数字档案馆标杆。以大数据平台为核心,不断完善共性服务体系;规划城市骨干网络双核心,助务“城市会客厅”建设。重点场景牵引,高协同推进领导驾驶舱以及政务链、身份链、数据链、企业链“四链”等数字应用建设,积极拓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实施碳减排碳中和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机制。实施产业能效提升行动,深度挖掘企业节能减碳潜力。推进国家能源局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持续加大绿电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参与新一轮绿电交易。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推进惠民城市建设

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紧扣“七有”“五性”补短板,切实增强有效供给,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进一步筑牢疫情防线。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持续加强疫苗接种,筑牢免疫屏障。持续开展对大型楼宇、大型工地、大型企业、商超物流等场所环境核酸检测。深化大数据信息体系建设,抓严抓实冷链食品和进口物资监管。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优质供给节点。加快“一廊两带四圈多中心”规划布局,打造工厂特色消费和数字经济双核心消费经济带。精心筹划消费季活动,积极发展夜间经济。深化“大都东南艺术节”系列活动。创建全市首个全域工业科技旅游示范区,推出科技荣华路、智慧荣京街等“科技+”场景。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苦练“绣花功夫”,强化联勤联动,深入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和市容环境整治,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快海绵城市、公园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持续强化垃圾分类,持续开展“七小”门店专项整治,规范经营秩序,改善卫生状况。优化交通服务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各类交通方式有机衔接,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指导街道、社区、物业、业委会(物管会)开展精细化服务。提升仲裁办案质效。贯彻落实《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提高诉求办理实效。

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快亦庄一小、亦庄二小和人大附中北校区等老旧校舍改造,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健全基础医疗服务和院前急救体系,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快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进2家医保定点医院实现医保电子凭证“全流程”服务。积极引入线上引导、智能场控安防、赛事预约发布等服务,打造智慧体育场馆,做好场馆数据采集利用。持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做好社会救助、残疾人保障、退役军人等工作。完善区街两级社会保障服务管理,实现百项以上居民社会保险事务在街道办理。

着力强化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完善平安开发区建设工作体系,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社会稳定风险。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系统构建大安全、大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事件防控应对能力。加强区街与各行业管理部门联动,完善应急物资配备,建立统一高效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持之以恒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推进政府服务能力提升

坚持党建引领,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始终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上作表率,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强化督查考核,构建上下贯通的抓落实体系。

加强效能政府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完善各领域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细则,以公开促规范。深化预算管理,贯彻落实《北京市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常态化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时刻强化廉政风险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全面督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紧抓“关键少数”,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加强服务政府建设。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三级体系建设,发挥亦企服务港功能堡垒作用,为区内企业居民提供便利化、精准化、高效化服务。加强调查研究,围绕各类重难点问题,健全专班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相关新闻